鄂尔多斯100米内学生约,学生百米附近相约
这事儿得从前两天说起。我家楼下新开了家奶茶店,开业当天那个热闹劲儿就别提了,队伍从店门口一直排到小区拐角。正巧路过时,听见两个穿校服的小姑娘在聊天。
扎马尾的那个边刷手机边说:"咱们明天也在这儿见吧?"旁边短发姑娘咬着吸管点头:"成!就按老规矩,鄂尔多斯100米内学生约!"听到这话我忍不住笑了,现在学生碰头都这么讲究了?
百米约定怎么就成了默契
后来特意观察了几天,发现学生们真把这种见面方式玩出了花。放学时段,经常能看见叁五成群的学生站在便利店屋檐下、公交站牌旁,或者书店门口的台阶上等着。有次问了个等同学的小男生,他挠着头说:"约百米内挺好找的,走两步就能碰头,谁也不用等太久。"
想想也是,现在城市这么大,要是约个"学校门口见",光校门口就能有七八个等人群。但要说在某某奶茶店往东五十米那棵梧桐树下,嘿,这坐标就精准多了。这种学生百米附近相约的法子,既不用精准到厘米那么较真,又比模糊的"学校附近"来得靠谱。
上周末在商场还看见特别逗的一幕。两个男孩约在游戏厅见面,一个从扶梯上来,另一个从直梯出来,两人隔着十来米同时举起手机:"你别动!我过来!"那默契劲儿,一看就是老搭档了。
百米之内藏着小心思
其实细想下来,这百米之约还挺有讲究的。说百米,其实往往就是目力所及的范围。站在约定地点转个圈,队友从哪个方向来都能一眼看见。而且这个距离刚好够看见对方今天换了新书包,或者剪了短发,走近时还能笑着打个趣。
我侄女跟我说过他们班的趣事。有回她和同学约在书店,结果她在文学区,同学在教辅区,两人在书架间转悠了二十分钟才碰上。自打那以后,他们班的鄂尔多斯100米内学生约都自动升级成"某某店门口第叁棵盆栽旁"这种精准定位。
这种见面方式慢慢变成了年轻人之间的默契。不像我们那会儿约见面,动不动就是"下午两点中山公园正门",要是公园有叁个门,能在电话里吵上半天。现在学生们把这套玩得明明白白的,既省时间又省话费。
昨天傍晚散步,又看见那几个常在校门口榕树下碰头的学生。穿蓝白校服的女孩正踮着脚张望,突然眼睛一亮,朝着街角飞奔过去——她的同伴刚从便利店推门出来,手里还举着两支雪糕。隔着老远就能听见她们的笑声,那支递过来的雪糕在夕阳下冒着丝丝凉气。
或许这样的百米相约,早就不单单是个见面地点的问题了。它成了年轻人之间心照不宣的暗号,是专属他们的社交密码。在这个总让人感觉越来越大的城市里,用百米的距离划定的小小天地,反倒让彼此靠得更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