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阳100米内学生约,附近学子相约同行
这几天在朋友圈刷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——东阳100米内学生约着一起去图书馆自习。你说巧不巧,我刚搬来这个学区房不到半个月,就碰上了这么个接地气的活动。
那天下午我正纠结要不要出门买杯奶茶,突然听到楼下几个穿校服的学生在商量:"明天还约这儿吗?""那必须的,反正走两步就到。"我趴在阳台往下看,叁个学生正背着书包往小区凉亭走,手上还抱着习题册。这场景让我想起以前上学时,也总爱和同桌约在校门口那家奶茶店写作业。
百米内的奇妙化学反应
说起来,这东阳100米内学生约的模式还真有点意思。就我们这栋楼,至少住了五六户有学生的家庭。上周叁我在电梯里遇见楼下的陈阿姨,她正叮嘱儿子记得带单词本:"反正就在小区儿童乐园,忘记拿东西跑回家都来得及。"
确实啊,百米距离说远不远,说近不近。刚好够孩子们离开家门的束缚,又不会因为路途遥远而懒得动弹。有时候傍晚散步,能看到叁五个学生坐在石桌旁讨论题目,旁边还放着家人送来的水果拼盘。这种既不脱离家长视线,又能拥有独立空间的方式,倒是挺适合中学生这个年纪。
我观察过他们几次相约同行的样子。通常是个子最高的那个男生挨家挨户敲门,然后一群人就嘻嘻哈哈地往活动区走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总是带着个小闹钟,看来是负责把控学习时间的。这种自发的组织性,比我们小时候在操场上瞎闹腾可强多了。
最让我觉得暖心的是,这些孩子虽然来自不同年级,但相处得特别自然。有次看见个初一的男生在问高二的学姐数学题,学姐边讲解边在草稿纸上画辅助线。那个认真的模样,比补习班老师还细致。
其实想想也挺好理解的。现在孩子们放学后大多关在房间里刷题,能这样相约同行在百米范围内活动,既解决了独生子女的孤独感,又不会耽误学习进度。昨天路过时还听见他们在计划周末要去新华书店,说是在地图上查过,直线距离才八十多米。
不过这种模式能持续多久呢?随着期末临近,我看到他们出现的频率确实有所减少。但偶尔在周末的早晨,还是会碰到几个相约去晨读的身影。有个戴眼镜的男孩说,比起一个人在家发呆,他更愿意下来和大家一起写作业,就算偶尔说说话,也比对着手机强。
有时我会想,这种东阳100米内学生约的现象,或许正是社区生活本该有的样子。不需要刻意组织什么活动,光是这种自然而然的学生相约,就让整个小区都透着股生气。昨天物业还在公告栏贴了通知,说要给活动区加装两盏照明灯,看来大人们也在默默支持着。
现在每次看到那些结伴而行的校服身影,我都忍不住微笑。他们或许不知道,这种简单纯粹的相约同行,在多年后回想起来,会成了青春里特别温暖的记忆。就像此刻夕阳西下,那几个坐在花坛边分享笔记的少年,正在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