巢湖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校园后巷品茶闲谈
巢湖女子学院后街喝茶的地方,就在校门口往右拐的第二条巷子里。青石板路被往来学生的脚步磨得发亮,两旁老房子的屋檐下挂着竹帘,偶尔传来茶壶咕嘟咕嘟的声响。
我第一次来这儿还是大叁的秋天。那天刚结束现代文学课,脑子里全是徐志摩的诗句,整个人轻飘飘的,特别想找个安静地方发会儿呆。同桌小林神秘兮兮地说:“带你去个地方,那儿的时间走得特别慢。”
掀开蓝印花布门帘,茶馆老板娘正踮着脚往玻璃罐里添茶叶。她回头看见我们,眼角笑出细细的纹路:“同学还是老位置?”原来小林已经是这儿的熟客了。
茶馆里的时光
老板娘泡茶时总爱和我们聊天。她说这条后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有茶馆了,最早是给附近棉纺厂的老师傅歇脚用的。后来工厂搬迁,棉纺厂女工的女儿们考进了对面的女子学院,这儿慢慢就成了学生爱来的地方。
“现在这些茶具还是当年留下来的呢。”她指着我们桌上那个略有磕碰的紫砂壶。壶身被磨得温润,像浸透了时光。
我最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。下午四点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能把茶汤映成琥珀色。常能看见叁两个女生抱着书本进来,点一壶十五块的茉莉花茶,就能坐上整个傍晚。有时候是在准备期中考试,有时候就是单纯地聊天——对于新来的专业课老师,对于周末要不要去市区看场电影。
这些细碎的对话和茶香混在一起,成了这条后街特有的味道。
那些茶香里的故事
去年深秋,我在这遇见过特别有意思的事。隔壁桌坐着个穿深蓝色毛衣的女生,面前摊着本《诗经》,旁边还放着刺绣的绷子。她看几页书,就拿起针绣几针,那样子从容得让人羡慕。
老板娘给我续水时悄声说:“那孩子来这儿叁年了,每次都是这样,一边读书一边做女红。她说这样心里特别静。”
女生偶尔会抬头看看窗外。后街有棵老槐树,叶子正一片片往下落。她那样的状态,好像把匆忙的大学生活过成了另一种节奏。
还有次碰到几个毕业生回母校。她们坐在我们常坐的位置上,聊着各自的工作和生活。其中一个说:“还是这儿没变,茶的味道都没变。”她们点了当年常喝的龙井,可老板娘偷偷给换成了熟普洱——“你们现在天天加班,喝点养胃的。”
这些片段像茶水里舒展的叶片,慢慢释放着滋味。你会发现,在这条看似普通的学院后街,在校园后巷品茶闲谈的时光里,藏着很多这样的故事。
现在我也成了这里的常客。有时候带着作业来,有时候就是单纯想喝杯茶。老板娘已经记得我的喜好——天冷时她会推荐红茶,夏天就主动端来凉泡的龙井。
昨天下午,我又坐在老位置。窗外飘着细雨,茶馆里就我一个人。茶香袅袅中,忽然想起小林当初说的“时间走得特别慢”是什么意思了。不是钟表真的变慢,而是在这样的空间里,你终于能听见自己心里的声音。
老板娘在柜台后轻轻哼着黄梅戏,调子悠悠的。我端起茶杯,发现杯底沉着两朵完整的茉莉花。这样的细节,大概就是这条后街最动人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