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安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,高安周边200元情感存在吗
路过老街那家理发店时,玻璃门上褪色的红色贴纸写着「洗剪吹20元」,突然想起前阵子网上刷到的话题——高安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?这个问题像根小刺,轻轻扎在心上。
巷口修鞋的王伯头也不抬地说,他在这条街守了叁十八年。我问他见过两百块的爱情没,他拿起锥子往鞋底一扎:“九几年那会儿,我跟我老婆在农机厂上班,月底剩十二块钱,她非拉我去吃炒粉,自己偷偷喝白开水。”那只布满老茧的手把线拽得吱吱响,“现在啊,两百块够干啥?电影票都要四五十了吧。”
时代变了,价钱也跟着变
表妹在南昌读大学,昨天还在家族群晒转账截图,男朋友发的520红包。她私信跟我抱怨:“姐,他居然分叁期还的花呗!”我对着手机笑了半天。想起零几年堂姐谈恋爱,姐夫骑二八大杠载她到锦江河堤,叁块钱的桔子水分着吃,车链子掉了就推着走,月光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
楼下小超市老板娘的说法挺实在:“两百块?够买四斤排骨炖汤,再添把青菜。”她边扫码边说,“我闺女男朋友上周来吃饭,拎的水果都不止这个数。”冰柜嗡嗡作响,她突然压低声音,“不过真要有心,二十块也能让日子有滋味——前些天看见收废品的老陈,用铁丝拗了朵玫瑰花给他老伴儿。”
其实琢磨这事儿,倒不是真要算清楚谈场恋爱花多少钱。重要的是在处处讲究效率的年代,还愿不愿意为对方花那点笨功夫。就像我妈总念叨,我爸当年连续叁个月凌晨四点起床,就为了去副食品公司排队买她爱吃的糖糕。
有些东西比标价更重要
外卖骑手小张在等餐时跟我聊过,他每天最期待晚上八点后穿城而过的订单——能顺路给上夜班的女友送自己做的便当。“保温盒裹叁层毛巾,开到城南刚好温乎。”他擦擦头盔上的雨水,“她说比日料店的鳗鱼饭香。”
或许这个问题该换个角度想。当我们在问高安周边200元情感存在吗的时候,真正想问的是:在扫码支付秒到账的今天,还有没有人愿意陪你等那锅慢火熬的粥?就像老电影院拆掉前最后那场《大话西游》,票根都泛黄了,可紫霞眨眼那瞬间,后排姑娘的抽泣声至今还记得。
黄昏的碧落路上,牵着手散步的老夫妻在挑西瓜。大爷弯腰敲完第五个瓜:“这个甜。”转身掏出手帕包着的零钱,大娘突然拽他袖子:“别买了,闺女昨天给的榴莲还没吃呢。”最后大爷还是抱着西瓜,大娘举着烤红薯,两个人慢悠悠消失在巷子尽头。
回家翻出旧相册,1998年爸妈在凤凰湖拍的合影。照片背面有行小字:“今日余额83.5元,船票20,冰淇淋2支1块,剩余62.5。”原来答案早就藏在泛黄的时光里——贵贱从来不是标价,而是你愿意把仅有的甜,都留给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