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山学生品茶上课,学生黄山茶园实践课
春日的黄山笼罩在薄雾里,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正蹲在梯田状的茶园中,小心翼翼地拨开茶树枝。带队老师指着刚萌出的嫩芽说:"看,这就是我们黄山毛峰最金贵的部分。"孩子们掏出小本子认真记录,笔记本边缘还沾着新鲜泥土。
这是黄山脚下茶乡小学每周叁的固定课程。与其他学校不同,这里的操场外就是连绵的茶园,教室窗户推开便能望见漫山遍野的绿意。校长介绍说,自从把课堂搬到茶园,孩子们对家乡的感情明显不同了。"以前总觉得茶叶就是爸妈采的农作物,现在知道每片茶叶都藏着学问。"
从枝头到茶杯的旅程
十岁的陈雨欣已经能分辨不同采摘手法对茶叶品质的影响。"不能直接用指甲掐,要用提采的手法轻轻摘下。"她模仿着采茶动作,小手在空中轻盈一捻。在她身旁,同学们叁两人一组,有人负责记录芽叶长度,有人观察茶叶色泽变化。这场特殊的黄山学生品茶上课,让抽象的自然知识变得触手可及。
炒茶车间里飘出阵阵清香,孩子们围在传统炒锅旁观摩制茶师傅的手艺。当青叶在200℃的锅里发出"噼啪"声响,有人忍不住惊呼:"原来茶叶也会唱歌!"师傅边翻炒边解释:"这叫杀青,就像给茶叶按下暂停键,把春天的味道锁在里面。"
最热闹的要数品鉴环节。孩子们用刚学会的"叁龙护鼎"手法端起品茗杯,小口啜饮自己参与制作的茶叶。"有点苦,但回味是甜的!""闻起来有炒豆子的香气。"七嘴八舌的讨论中,茶艺老师悄悄往茶汤里滴了滴蜂蜜,原本皱眉的孩子立刻眼睛发亮。
茶香里的文化密码
语文课的诗词教学也在茶园里展开。当读到"待到春风二叁月,石炉敲火试新茶",孩子们突然对诗句有了全新理解——他们正在经历诗人描写的场景。有孩子发现《茶经》里记载的"阳崖阴林"种植法则,与自家茶园的朝向完全吻合,这种跨越时空的印证令他们兴奋不已。
数学老师则带着卷尺和计算器来到茶园。"测算每亩地能种多少株茶树?"这个问题让算术题突然变得生动。孩子们分组测量垄间距,计算鲜叶产量,甚至讨论起怎样修剪枝条能让采光更均匀。这些学生黄山茶园实践课上的发现,比教科书上的例题更让人印象深刻。
更让人惊喜的是,有些原本沉默寡言的孩子在茶艺展示中找到了自信。五年级的李明曾经害怕当众发言,但在为来访客人演示茶道时,他流畅地讲解着"凤凰叁点头"的寓意,眼神里闪着从未有过的光彩。
夕阳给茶园镀上金边时,孩子们抱着装满鲜叶的竹篓走在田埂上。有家长感慨,自从学校开展茶文化课程,孩子回家后会主动给爷爷奶奶泡茶,还会念叨"一杯好茶要经历这么多道工序呢"。茶香不仅萦绕在舌尖,更沉淀进孩子们对家乡的认知里。或许某天,这些在茶香中长大的孩子中,会有人用新的方式让黄山茶走向更远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