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州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叁小时通话仅需五十元
最近在随州的朋友圈里,有个话题悄悄火了起来——初中生之间流行起"50元3小时电话"的活动。第一次听说时,我也很惊讶,现在孩子们不都爱用微信视频吗?怎么突然回归最传统的电话聊天了?
抱着好奇的心情,我向邻居家正在读初二的小林打听。这孩子握着手机有点不好意思地说,刚开始是几个要好的同学约好周末用固定电话聊天,后来发现用手机通话太贵,正好有同学家长办理了优惠套餐,算下来叁小时通话才五十块钱,大家就轮流用这个号码聊天。
藏在电话线里的青春心事
“其实比发微信有意思多了。”小林说着说着眼睛亮了起来,“不用盯着屏幕,可以一边打电话一边折纸星星。上周我们聊月考数学最后那道大题,对着电话比划了半小时,比在教室里讨论还清楚。”
这群孩子把每周叁次的通话时间称作“空中自习室”。有时是交流作业难题,有时是分享刚看的小说,偶尔也会说说不敢告诉父母的烦恼。有个女生悄悄告诉我,她更愿意在电话里问物理题,因为看不到对方表情,就算问再简单的问题也不会觉得难为情。
随州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这个方式,意外地成了他们释放学业压力的出口。戴着耳机在房间里慢慢踱步,手里摆弄着文具,这种 relaxed 的交流状态,是紧绷的课堂环境给不了的。
被遗忘的通话时光
听着孩子们的描述,我不禁想起自己上初中时,晚上抱着座机和朋友聊天的日子。那时候没有微信提示音不断打扰,也没有已读不回的焦虑,一通电话就能聊尽兴。现在的孩子虽然生在数字时代,却也在寻找这种专注的交流。
有位家长王女士苦笑着告诉我,她最初很反对女儿花这么长时间打电话,直到有次听到孩子们在电话里排练英语话剧,才意识到这不是在浪费时间。她现在会特意在周末留出叁小时,把家里的固定电话让给孩子们用。
学生叁小时通话仅需五十元,这样的低成本交流,反而创造了高质量陪伴。有个男孩说,他通过电话教会了同学骑自行车——他在电话这边描述动作要领,同学在楼下空地实践,这种教学方式恐怕是前所未有的。
在随州几所中学里,这样的通话小组已经发展到二十多个。有些小组会给通话录音,把讨论的难题解法整理成笔记;有些会模仿广播节目,轮流做主持人。这些十叁四岁的孩子,正在用最传统的方式,构建属于自己的交流空间。
或许在视频通话普及的今天,我们偶尔也该回归纯粹的声音交流。当视线从屏幕移开,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方的声音上时,那些不好意思说出口的鼓励,那些解题时的灵感碰撞,都会变得格外清晰。这群随州初中生无意中发现的通话方式,倒给我们提了个醒:有时候,最简单的交流反而最动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