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骅火车站小巷子,黄骅车站胡同风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12:39:08 来源:原创内容

来黄骅出差好几次,每次都是匆匆过客,直到这回,返程的火车还有两个多小时才开,我便动了念头,不去候车室里干等,干脆到车站周边转转。这一转,就转进了站前那片迷宫似的巷子里。

说是小巷子,其实更像是被时代列车无意间甩在身后的几节老旧车厢,就这么静静地停在现代化车站的阴影里。巷口很窄,两旁是些上了年头的矮房子,红砖墙裸露着,缝隙里长着几丛顽强的青苔。往里走,脚下是坑洼不平的水泥路,偶尔还能看到几块光溜溜的青石板,不知被多少双脚打磨过。

声音与气味交织的天地

一走进来,耳朵先被各种声音填满了。远处火车进站的汽笛声变得闷闷的,近处却是真切的生活响动——谁家厨房里传来刺啦的炒菜声,带着葱花的香气一起飘出来;几个老人坐在马扎上闲聊,地道的黄骅话软软糯糯的,听得不大明白,却觉得亲切;还有不知哪间屋里传出咿咿呀呀的河北梆子,那调子一起,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。

我沿着这条黄骅火车站小巷子慢慢踱着。一家小卖部门口,褪色的招牌底下,老板娘正低着头择韭菜,旁边的收音机吱吱呀呀地响。再往前走,有个修自行车的摊子,老师傅不紧不慢地敲打着车轮,那叮叮当当的声音,倒像是这巷子的背景音了。

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晾在竹竿上的衣服影子拉得老长。这些交织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上,像是一幅流动的画。我忽然想,这条黄骅车站胡同风貌,大概几十年都是这个样子吧?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,这里却固执地保留着自己的节奏。

墙上的痕迹会说话

越往里走,墙上的内容就越丰富。有早就褪了色的计划生育标语,字体还是几十年前的样式;有新近贴上去的租房广告,打印得歪歪扭扭;还有各种疏通管道、开锁换锁的电话号码,一层盖着一层。这些层层迭迭的痕迹,像是这条巷子的日记本,随手一翻,就能读到不同年代的故事。

在一个拐角,我看到墙上还用白灰画着些模糊的图案,像是小孩子玩的跳房子格子。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,也在老家类似的巷子里这样玩过。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,这样的游戏还在延续。

这条黄骅火车站小巷子不仅是条通道,更像是个露天的客厅。有户人家把饭桌都摆到了门外,一家人围坐着吃饭,看见我这个陌生人走过,还友好地点点头。这种 openness,在城里高楼大厦里是很少见的。

我注意到巷子深处有口老井,虽然已经不用了,但井口的石沿被磨得发亮。旁边坐着位晒太阳的大爷,我便凑过去搭话。大爷说,这井在他小时候就有了,那会儿整个巷子的人都靠它吃水。现在通了自来水,井封了,但老邻居们还习惯在这儿聚聚。

“这巷子啊,看着破旧,”大爷眯着眼睛说,“可住惯了,哪儿都不想去。楼上楼下的,关起门来谁都不认识谁。咱这儿多好,喊一嗓子,半条巷子都听得见。”

是啊,这种紧密的邻里关系,大概是这条黄骅车站胡同风貌最珍贵的东西了。现代小区里缺少的,正是这种推开门就能聊上几句的温暖。

不知不觉,我在巷子里转了近一个小时。看看表,该往车站走了。回头望去,夕阳正好,给整条巷子镀上了一层金边。炊烟袅袅升起,饭菜的香味更浓了。

走出巷口,重新回到车站广场,恍如隔世。一边是行色匆匆的旅客,一边是悠然自得的巷内生活,仅仅数十米之隔,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。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子,就这么静静地守在繁华的车站旁,守护着一种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。

下次再来黄骅,我想我还会走进这些巷子里。不是为了怀旧,只是想再看看那种踏实的、不急不忙的生活模样。火车会准点开走,而这条巷子,大概还会在原地,继续它自己的故事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