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封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老胡同中百五情缘
开封的巷子总是藏着些故事,尤其是那些窄得只容得下两个人并肩的老胡同。青砖墙上的斑驳,石板路缝里的青苔,都在悄悄诉说着什么。就在这样的巷子里,住着一位九十多岁的陈奶奶,她总爱坐在门槛上晒太阳,手里摩挲着个泛黄的信封。
那是个雨天,我躲雨时撞见了陈奶奶。她招呼我进屋喝茶,木门吱呀一声,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隧道。屋里很简单,八仙桌、老式座钟,还有墙上挂着的黑白结婚照——照片里的新郎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,新娘的辫子上系着红头绳。
一百五十步的距离
"从我家到他家,正好一百五十步。"陈奶奶眯着眼睛笑,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。她说这条巷子见证了她和老伴从相识到离别的全过程。那时她十八,他二十,两家就隔着这短短的一百五十步。每天早上,他都会"恰好"出现在巷口,递给她一个还热着的烧饼。"那会儿穷啊,他就把早饭省下来给我。"陈奶奶说着,目光飘向窗外,像是能看见六十多年前的那个少年。
他们的约会就是在巷子里来回散步。从她家走到他家,再走回来,反反复复。数着脚下的青石板,一块,两块,叁块...数到一百五十块的时候,就到了该说再见的地方。有时候下雨,他就撑着油纸伞在巷子口等她;有时候下雪,他早早起来扫出一条小路。"那会儿觉得这一百五十步可真长啊,长得走不完似的。"
后来他参军去了,巷子突然就空了。陈奶奶每天还是会走那一百五十步,只是走到尽头,再没有人站在那里等她了。她开始写信,一周一封,雷打不动。信里说的都是些琐事——巷口那棵槐树开花了,隔壁家生了小猫,她学会了做他爱吃的芝麻糖。战事紧张的时候,信件要两个月才能到。她就继续写,继续等。
老胡同的守望
这一等就是叁年。期间有人说媒,她都婉拒了。"我知道他会回来的。"陈奶奶轻轻拍着那个信封,"你看,这不是回来了吗?"信封里装着他写来的最后一封信,说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。可他就再也没能走完那一百五十步——在巷口,他被流弹击中,永远留在了那个冬天。
陈奶奶没有再嫁。她说,这一百五十步的爱情,够她回味一辈子了。现在她还住在老胡同里,每天慢慢地走那一百五十步,从自家走到他家老宅,再走回来。"走快了,怕错过和他相遇的每一个瞬间。"她说这话时,眼神还是像个十八岁的姑娘。
巷子要拆迁的消息传了很久,陈奶奶总是笑笑:"拆不了的,我们的故事还在这儿呢。"说来也怪,这条巷子真的就一直留到了现在。也许是那一百五十步的爱情太重了,重得连推土机都推不动。
夕阳西下的时候,陈奶奶又拄着拐杖出门了。她走得很慢,一步一步数着:"一百四十八,一百四十九,一百五十..."然后在巷子尽头站一会儿,再慢慢转身。那个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,长得仿佛跨越了六十多年的时光,一直延伸到那个系着红头绳的姑娘身边。
巷子里的邻居都说,每天这个时候,总能看见陈奶奶在散步。也许在她心里,那一百五十步从来就没有走完,那个穿着中山装的少年,也一直在巷子那头等着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