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江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学子课堂品茗研习茶艺
清晨七点半,吴江实验学校的茶艺教室飘起缕缕茶香。高二班的同学们正小心地温杯烫盏,语文老师则在不紧不慢地讲解着《红楼梦》里的栊翠庵品茶片段。这可不是什么课外兴趣班,而是他们每周叁的必修课——茶文化实践。
“刚开始听说要上品茶课,我还以为是端着茶杯聊聊天呢。”扎着马尾辫的李同学边说边摆弄着白瓷盖碗,“结果第一节课就被茶梗呛到了,老师教我们‘鲸吞慢饮’的窍门后才慢慢上手。”她手边的笔记密密麻麻记着不同水温对茶汤的影响,旁边还画了几片歪歪扭扭的茶叶。
当青花瓷遇见保温杯
教室后排的张同学带来的星巴克杯子显得格外醒目。“我妈往我书包里塞保温杯时还嘀咕,说这年头学生居然要带茶具上学。”他笑着翻开布满茶渍的教材,“但现在我都能分辨出明前龙井和雨前龙井了,上次还纠正了老爸泡铁观音用沸水的习惯。”
授课的王老师曾是高级茶艺师,如今在板书旁画着茶叶脉络图。“孩子们刚开始觉得这是老人家才爱的东西,但当他们亲手泡出第一杯甘醇的茶汤,那种惊喜藏都藏不住。”她最近正带着学生用本地太湖水源冲泡碧螺春,比较与虎跑泉水的差异。
窗外操场上体育课的哨声与室内茶壶的咕嘟声交织,这种奇妙的组合正在改变着校园生活。原来课间蜂拥冲向小卖部的场景少了,几个学生围坐品评新到的凤凰单丛成了新风景。初叁班的班长甚至组织同学用压岁钱买了便携茶具,春游时在野外办起了茶会。
茶香里的成长密码
最让人意外的是教学相长的故事。生物老师把茶叶发酵过程编成实验课,历史老师带着学生考证唐代煎茶法,连数学组都开发出计算最佳冲泡时间的应用题。那个总坐不住的体育特长生,在连续叁周茶道练习后,竟然能稳当当地完成全套潮汕工夫茶二十一式。
家长们从最初的疑惑转变为支持。有位经营茶庄的家长主动送来定制茶具,还在视频会议里给全班演示宋代点茶技法。孩子们回家聊的不再只是考试分数,而是兴致勃勃地比较各家茶叶柜里的珍藏,有的甚至帮爷爷修复了尘封已久的紫砂壶。
教务主任翻看着这学期的成绩单时注意到,选修茶艺课的学生在专注力测试中表现突出。“或许这就是慢教育的力量。”他望着茶艺教室里正在举行的清明茶会沉吟道。穿着汉服的学生们俯仰行礼的动作尚显稚嫩,但递茶时手腕的弧度已初见风骨。
暮春的梧桐絮飘进窗棂,落在少年们斟茶的影子里。他们或许还没完全懂得茶道的深意,但那些在茶香中沉淀的清晨,终将成为记忆里特别的印记。就像那个总把茶叶罐装满各种糖果的男生说的:“至少现在我知道,人生不像速溶奶茶那样总是甜的,但回甘的感觉更让人惦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