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阳150的爱情在哪条街,当阳150的爱情在哪条路
当阳150的爱情在哪条街
前些天在早点摊吃热干面,听见隔壁桌两个大姐聊得正起劲。穿花衬衫的那个拍着桌子说:“我家那口子啊,当年就在当阳150追的我,现在倒好,连朵玫瑰花都舍不得买!”她对面戴草帽的马上接话:“可不是嘛!现在这些年轻人谈恋爱,就知道捧着手机。要我说啊,当阳150的爱情在哪条路这个问题,他们根本答不上来。”
这话把我给听乐了。说来也巧,我舅舅和舅妈的故事,还真就跟这当阳150有关。那是八十年代末,舅舅在当阳150那家老农机厂当技工,舅妈在街对面的纺织厂上班。两人每天隔着那条十米宽的马路对望,愣是磨蹭了半年才说上第一句话。
舅舅后来跟我说起这段往事时,眼睛还亮晶晶的。他说那时候没手机,想见舅妈一面,就得算准她下中班的时间,假装在厂门口修自行车。修了整整两个月的自行车,链条都快被他拆包浆了,才鼓起勇气问了句:“同志,能借个扳手吗?”其实他工具箱里放着叁把扳手。
现在的当阳150早就变了样。农机厂变成了大型超市,纺织厂旧址上立起了购物中心。上次我特意去转了一圈,在当年他们“借扳手”的位置,现在是一排共享单车。几个小年轻正围着扫码,手指在屏幕上划得飞快。
我试着问其中一个戴眼镜的男生:“知道当阳150的爱情在哪条街吗?”他愣了下,指着手机地图说:“这条街上奶茶店最多,要不你去那儿碰碰运气?”他同伴笑着推了他一把,两个人打打闹闹地走远了。
说来也是,现在认识人多容易啊。滑动屏幕就能匹配,发个表情包就算打招呼。可有时候我又觉得,是不是太快了点儿?舅舅那辈人修两个月的自行车,就为等一个合适的时机;现在的人聊两句觉得不合适,手指一滑就下一个了。
不过这话可能说得太绝对了。上个月我在当阳150的邮局办事,看见一对银发夫妻在寄包裹。老先生一笔一划地填写单子,老太太在旁边念叨:“让你用微信拍照发过去偏不听,非得来邮局。”老先生头也不抬:“手写的信才有温度,你当年不就是看上我字写得好看?”
他们颤巍巍地互相搀扶着走出邮局时,我突然明白了点什么。也许当阳150的爱情在哪条路根本不重要,重要的是愿意为对方花时间的心思。从前是修两个月的自行车,现在是认真手写一封信,本质上都是一样的。
昨天路过舅舅家,他正在阳台修舅妈的旧缝纫机。七十多岁的人了,还趴在地上找零件。我说现在都买新的了,修它干啥。舅舅抹了把汗:“你舅妈就习惯用这台,再说了...”他忽然笑起来,“当年要不是我修车技术好,能骗到你舅妈吗?”
阳台的夕阳正好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,厨房飘来舅妈烧糖醋鱼的香味。这个瞬间,我好像突然找到了那个问题的答案——当阳150的爱情在哪条街?它其实就藏在那些愿意为彼此花费的时间里,藏在日复一日的烟火气里,从来都不曾真正离开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