沁阳品茶上课群,沁阳茶艺学习交流圈
前两天翻手机,突然被朋友拉进一个叫“沁阳品茶上课群”的圈子。说实话,刚进去那会儿我还有点懵,心想这又是哪个莫名其妙的推销群吧?结果蹲了几天才发现,这儿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。
群主是个五十来岁的大叔,大家都叫他老陈。他在沁阳开了十几年茶庄,说起茶叶就像说起自己孩子。记得有次有人问,为啥自家泡的铁观音总带点涩味。老陈直接发了段语音,不紧不慢地说:“水太急啦!好茶得用95度的水,顺着盖碗边慢慢往下注。水一猛,茶叶就吓着了,能不涩吗?”这话让我忍不住笑了——原来茶叶也会“害怕”。
从玻璃杯到紫砂壶
我泡茶向来简单,抓把茶叶扔玻璃杯里,开水一冲就完事。在沁阳茶艺学习交流圈待久了,才发现自己以前那都不叫喝茶。有个周末,群里组织线下活动,我闲着也是闲着就去看了看。
老陈拿出他收藏的各式茶具,一边演示一边讲解:“你看这把紫砂壶,泡熟普特别合适。壶壁会呼吸,茶汤在里面慢慢醇化,就像给它找了个舒服的家。”他倒茶的动作特别轻,手腕微微转动,金黄的茶汤顺着壶嘴流成一道细线,半点不洒。我试着学他的动作,结果手一抖,差点把公道杯打翻。老陈哈哈一笑:“急什么?茶又不会跑。你越急,它越不给你好脸色。”
那天我第一次真正尝出了熟普里的枣香,以前总觉得别人说的“回甘”都是扯淡。原来不是茶不好,是我从来没好好对待过它。
茶桌上的那些事儿
在沁阳品茶上课群里混熟了,发现这儿不光是学泡茶。上周小李在群里发愁,说第一次去见未来岳父,不知道带什么茶合适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出主意——老陈推荐沉稳的普洱,王姐说清香型铁观音更安全,还有个做茶叶生意的小伙子直接拍了自家茶山的照片过来。
最后小李选了两种半斤装的中档茶叶,既不太贵重让对方有压力,又显得用心。后来他在群里报喜,说岳父特别喜欢,俩人还因为聊茶一下子拉近了距离。这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智慧,你在哪本教材里都找不到。
慢慢我发现,这个沁阳茶艺学习交流圈最吸引人的,不是多高深的茶道,而是那种围坐在茶桌旁的亲切感。大家分享着各自的生活——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,哪家新开的茶馆值得一去,甚至今天心情不好,也会有人劝你:“来来来,先喝杯茶,天塌不下来。”
昨天我又试着泡了次铁观音,按老陈教的“关公巡城”手法分茶。端起茶杯时,突然想起他常说的那句话:“喝茶啊,叁分在品,七分在心情。”窗外的阳光正好,茶香在唇齿间慢慢化开,这一刻,突然就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