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安品茶喝茶值得推荐的海选工作室,吉安好茶品鉴海选工作室推荐
说起在吉安找地方喝茶,不少朋友第一反应是:“找个舒服的地儿可真不容易。”这话不假,满大街的奶茶店虽然方便,但真要静下心来品杯好茶,还得找对地方。最近听茶友们聊起两家值得留意的去处——吉安品茶喝茶值得推荐的海选工作室和吉安好茶品鉴海选工作室,倒是让我产生了兴趣。
先说说这“海选”俩字儿。乍一听可能觉得有点新鲜,其实说白了就是把选择权交到客人手里。你想想啊,现在很多茶室都是固定那几款茶,但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。这种海选模式就灵活多了,据说光是绿茶就能拿出十几种产地不同的样品,从本地的狗牯脑到外省的龙井、碧螺春,摆成一排任君挑选。这种体验就像…嗯,像在茶叶市场里逛,但环境更雅致,还有专业茶艺师在旁边讲解。
记得第一次走进这类工作室时,我被那个阵仗惊到了。整面墙的茶叶罐子码得整整齐齐,每个罐子前放着个小瓷碟,里头是晒干的茶样。穿棉麻褂子的茶艺师笑着递来闻香杯:“先别急泡,闻闻干茶香。”那天我比较了叁款狗牯脑,才发现同样产自吉安,海拔差两百米,茶叶的香气竟能差这么多。高海拔的那款带着清冽的花香,低海拔的则更醇厚些。
喝茶这事儿,环境很重要
现在人喝茶,早就不止为了解渴了。要是遇上装修得花里胡哨、音乐吵得头疼的茶馆,再好的茶也喝不出滋味。这两家工作室在氛围营造上确实花了心思,原木茶桌摆得疏疏落落,墙上挂着毛笔写的茶诗,最妙的是每个卡座之间都用竹帘隔开,既保持了私密性,又不显压抑。特别是午后阳光斜斜照进来的时候,光影透过博古架在地上的青砖洒成斑驳,还没喝茶,心情就先静下来叁分。
茶艺师小陈给我倒第二泡时说了句实在话:“很多人觉得喝茶矫情,其实就像吃饭要配好菜,喝茶也得配个好环境。”他演示如何温杯烫盏的动作行云流水,却不会让人觉得有距离感。偶尔有客人问些“这茶能不能隔夜喝”的入门问题,他也总是乐呵呵地解释,从不会摆出高人一等的架势。
说到茶叶品质,倒是遇到过有意思的事。有回邻桌来了位老茶客,点名要喝二十年以上的熟普。茶艺师抱来叁个陶罐,开封时特意提醒:“您先闻闻,这叁批货入仓时间差半年,转化程度不一样。”老茶客挨个儿闻过去,最后指着中间那罐:“这个有樟香,就它了。”我在旁边看得感慨,这种专业度的服务,在普通茶楼还真不容易遇到。
价格方面,可能有人会觉得比街边茶店贵些。但仔细算算,这里包含的不仅是茶叶钱,还有专业冲泡服务、舒适环境和知识分享。就像茶友老周说的:“花八十块买杯网红奶茶,半小时就喝完;同样的钱在这儿能喝到正宗武夷山岩茶,还能学点门道,值当。”
最近发现工作室还搞起时令茶单,春天推明前茶,秋天办桂花乌龙品鉴会。上周末参加的秋茶会上,居然遇到用本地金桔窨制的红茶,喝起来既有果香又不夺茶味,听说这是茶艺师和果农琢磨了两年才试验成功的。这种不断推陈出新的劲儿,让人每次去都有新鲜感。
当然也有人觉得,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喝茶了,搞这么专业有必要吗?但你看周末座无虚席的场面,90后、00后反而占了半壁江山。有个戴鸭舌帽的年轻人说得挺在理:“不是年轻人不爱茶,是很多老派茶馆不爱年轻人。”而在这些工作室里,你既能看到穿汉服拍照的姑娘,也能见到用保温杯带茶给爷爷尝鲜的学生,这种新旧交融的画面,或许正是茶文化该有的样子。
走出工作室时天色已晚,手里还留着茶香。忽然想起茶艺师说的那句:“茶要趁热喝,但喝茶这件事,急不得。”在吉安这座小城,能遇见这样用心做茶的地方,算是茶客们的小确幸吧。下次若是有外地朋友问起吉安哪里能好好喝茶,我心里倒是有了明确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