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做服务的小巷子叫什么,扬州特色服务街巷名称
扬州做服务的小巷子叫什么
那天我在冶春茶社吃着包子,听见邻桌几位游客正低声讨论:“听说扬州有些老巷子藏着传统服务,到底扬州做服务的小巷子叫什么呢?”这话倒让我想起去年在皮市街遇见的本地老师傅。他端着紫砂壶坐在青砖门楼前,慢悠悠告诉我:“要找老扬州的生活味儿,得往巷子深处走。”
其实扬州人说的“服务小巷”,可不是什么神秘场所。在老城区转悠过的人都知道,东关街附近纵横交错的巷弄里,藏着许多世代相传的手艺人。记得我在彩衣街西头拐进一条无名窄巷,青石板路刚够两人并肩,墙头探出几枝石榴花。有个阿姨坐在竹椅上,面前摆着磨刀石和锉刀——她是专修老式剃刀的。她说这条巷子没有正式名字,老住户都管它叫“剪刀巷”。
往南走到甘泉路,有条更隐蔽的巷道让我印象深刻。那天原本在找修藤椅的师傅,拐了叁道弯才看见斑驳白墙上用红漆画着藤编图案。七十多岁的陈师傅边修补竹篾边说,他爷爷那辈就在这做藤器,抗战时期还帮新四军编过草鞋。这种藏在市井深处的服务点,现在年轻人不太容易找到。
要说扬州特色服务街巷名称,得提提南河下那片。去年深秋我去那儿取定制的绢扇,发现整条巷子七八家店铺都在做传统工艺品。做漆器的老周告诉我,他们这条巷旧称“金丝巷”,清代时聚集着制作掐丝珐琅的工匠。现在虽然改名叫团结巷,老扬州还是习惯按手艺来称呼这些地方。
有回在宋夹城遗址附近,我误打误撞走进条特别有意思的巷子。每户门楣上都挂着不同形状的铜铃,风一吹叮当作响。问了下才晓得,这里住着叁代打制铜器的匠人。他们不光修复古玩,还接定制铜锁的活儿。坐在巷口纳凉的王奶奶笑着说,她家传的铜匠铺开了百来年,战争年代都没关过张。
现在手机地图很难准确定位这些地方。就像我在教场广场旁边见过个修钟表的摊子,老师傅说他的摊位四十年来挪动不超过十米,但地图上始终找不到标记。这些服务点往往靠着口耳相传,比如“雀笼巷”专做鸟笼,“香粉弄”卖传统妆粉,名号都带着鲜活的生活气息。
前两天路过广陵路,发现原来卖扬州剪纸的巷子正在改造。施工队小伙说要把老墙保留下来,在墙根嵌上铜质解说牌。这倒让我想起仁丰里那条专门装裱字画的巷子,去年重新铺了排水系统,但那些修毛笔、揭裱古画的老店铺还亮着昏黄的灯。老师傅们说,只要还有人需要这些服务,他们的手艺就会在巷子里延续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