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县品茶海选工作室,辉县品茶精选工作室
辉县这地方,说起喝茶可是有讲究的。前两天路过城东,发现两家门面挺有意思——"辉县品茶海选工作室"和"辉县品茶精选工作室",就开在斜对面。这不,我推门进去转了转,发现里头门道还真不少。
海选工作室就像个茶叶大观园,一进门就能看见整面墙的茶叶罐。从本地的毛尖到外地的龙井,少说也得上百种。老板是个热心肠,边烫茶杯边跟我说:"咱这儿就像茶叶的初舞台,每种茶都有露脸的机会。"
茶香里的门道
要说最热闹的,还得数周末的品茶会。叁张长条桌拼成个"品"字形,桌上摆着七八种当季新茶。有位常客告诉我,他每周末都来,就为了在这么多茶样里找到最对胃口的那一款。这话倒是提醒了我,喝茶这事儿吧,有时候真得靠多比较才能找到最合适的。
转到对面的精选工作室,感觉立马不一样了。这里安静得多,茶叶柜上只摆了二十来种,但每种旁边都放着品鉴笔记。店主是位戴着眼镜的老师傅,他扶了扶眼镜说:"我们这儿啊,就是把海选出来的好茶再做第二轮筛选。"
有意思的是,两家店虽然定位不同,但经常有客人在这边海选完,再去对面做深度品尝。我在店里就遇见个小伙子,他端着茶杯闻了又闻,犹豫着是该选香气张扬的,还是滋味醇厚的。这种纠结劲儿,倒是让我想起挑水果时的模样——总是想找到最完美的那一个。
说到茶叶品质,老师傅有一套挺形象的比喻:"海选像选美,看的是整体素质;精选像找对象,讲究的是契合度。"他打开一罐茶让我闻,那香气确实层次分明,从清新到醇厚过渡得特别自然。
其实不管是海选还是精选,最打动我的还是街坊邻居们在这儿的相处方式。王大爷每天下午准时来报到,李阿姨总爱带着自己做的茶点来分享。茶室靠窗的位置总是最抢手,阳光好的时候,能看见老人们在这儿一边晒太阳一边慢悠悠地品茶。
现在年轻人也渐渐爱上这种喝茶方式。上周六就看见几个年轻人围坐着,比较不同产区的毛尖有什么细微差别。他们用手机查资料、记笔记的那股认真劲儿,让人忍不住想加入讨论。
两家店的老板偶尔会站在街边聊天,交流最近又发现了什么好茶。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,反而让这条街的茶文化越来越丰富。有时候新茶到货,他们还会互相推荐客人去对面尝尝鲜。
转眼在这儿泡了一下午,临走时海选工作室的老板往我手里塞了包茶样:"带回去试试,要是喜欢下周再来。"走在暮色里,手里茶香的余味还没散,心里已经在盘算着下次要约哪位朋友一起来喝茶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