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津品茶加痴,河津茶道添信
最近朋友圈里总有人提起“河津品茶加痴”这事儿,刚开始我还纳闷,加个痴能有多大区别?直到上周末跟着老茶客去了趟河津茶舍,才算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门道。
说起河津茶道,那可不像普通喝茶那么简单。我们常去的这家茶舍藏在老街巷子里,推开木门就能闻到满屋茶香。老板是个穿棉麻衫的中年人,正在给客人演示如何温杯烫盏。他边操作边说:“现在很多人图方便,随便抓把茶叶扔杯子里就泡,这哪能品出茶的真味哟。”
茶桌上的学问
那天正好遇上老板在冲泡凤凰单丛,只见他先用热水轻轻唤醒茶叶,然后悬壶高冲,茶汤在白瓷碗里泛起金黄涟漪。我忍不住问他:“都说河津品茶加V,这个V到底指什么?”老板笑着往茶壶里添水:“简单说就是Verified认证的意思。现在市面上茶叶鱼龙混杂,我们这儿每款茶都能追溯到具体山头、采摘时间,就像给好茶发了张身份证。” ?
坐在旁边的茶友接话:“可不是嘛!去年我在网上买的所谓‘老班章’,后来才发现是拼配茶。在河津这边喝茶就踏实,他们连茶农的微信都愿意分享给熟客。”这话让我想起刚开始接触茶时交的学费,要是早点知道河津茶道添信这样的理念,估计能少走不少弯路。
老板给我们续茶时又补充:“其实河津茶道添信不只是货源可靠,还包括整套冲泡手法的标准化。你看我们用的水温、出汤时间都有讲究,这样才能保证你每次来喝到的味道都稳定。”他指着墙上的证书说,这些可不是装点门面的,而是实打实经过茶协认证的。
说来有趣,自从关注了河津品茶加痴的公众号,连我这种老茶客都学到不少新知识。他们每周会更新茶叶保存的小技巧,比如最近教的用锡箔袋分装春茶的方法,试过之后确实比直接放冰箱效果好得多。
茶过叁巡,老板开始教我们辨认茶叶的叶底。他把泡开的茶叶摊在茶盘上:“好茶的叶底鲜活柔软,你们摸摸看这个触感。”这时进来几个年轻人,说是看了“河津品茶加痴”的推荐特意找过来的。老板起身招呼,转头朝我们眨眨眼:“看吧,现在懂行的茶友越来越多了。”
窗外渐渐下起小雨,茶舍里却愈发温暖。我突然理解为什么这里的熟客都爱把这儿当据点——不只是因为茶叶品质可靠,更因为这份通过茶道建立起来的信任感。老板抽空又坐回来,往紫砂壶里添了把茶叶:“要不咱们再试试去年的武夷水仙?刚好今天到了新批次。”
雨滴敲打着青瓦,茶香在空气中缓缓流淌。看着茶台上方“河津茶道添信”的匾额,忽然觉得这四个字背后,承载的是对传统茶文化的坚守,也是对现代人喝茶需求的回应。隔壁桌的姑娘正在手机上看茶艺视频,老板顺手指导她手腕翻转的姿势,那专注的神情,仿佛在完成什么重要的仪式。
离开时雨还没停,老板往我包里塞了包试饮装:“回家用盖碗泡,记得水温要比今天高五度。”走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,手机弹出河津茶舍的新推送——明天有场乌龙茶专题品鉴会。我笑了笑,看来这“河津品茶加痴”的坑,是越陷越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