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江附近100块钱的爱情,百元情缘在吴江近郊
巷子口的约定
老王面馆的蒸汽混着吴侬软语飘出来时,我正数着兜里皱巴巴的零钱。柜台后系着蓝布围裙的老板娘头也不抬:“雪菜肉丝面,十二块。”窗外的霓虹灯把“吴江附近100块钱的爱情”这行字映在油腻的玻璃上,像句没头没尾的诗。
斜对过修鞋摊的老周跟我挺熟。有回我问他,真有人信这种广告?他手里的锥子扎进鞋底:“李家庄那个养蜂的,去年不就是这么找着对象的?”他说那姑娘从安徽来找工,身上就剩五十块,坐在车站口发呆。养蜂人正好去车站接人,看她可怜,请她吃了碗叁鲜面。后来啊,老周嘿嘿一笑,那姑娘留在他家帮着摇蜜,今年开春把结婚证领了。
这倒让我想起纺织厂下班的情景。女工们穿着统一制服涌出来,像群疲倦的蝴蝶。小卖部门口总停着几辆摩托车,有个小伙每天准时等他的“百元情缘”。姑娘蹦跳着坐上后座,手里还抓着没吃完的饭团。他们沿着运河岸慢慢开,车头挂着的塑料袋里装着打折买的苹果。这种画面比什么豪车豪宅都动人。
水产市场的陈阿姨有套理论:“感情这事儿,跟挑虾一个道理。”她捏起只罗氏虾,“活蹦乱跳的,十五块一斤;半死不活的,十块。可你要是肯费心把快死的养活了,味道差不了多少。”她女儿嫁给了隔壁摊主的儿子,两家合租了个门面,现在孙子都会打酱油了。
夜市地摊的项链在灯光下闪着塑料光泽。年轻情侣为二十块的还价拉扯半天,最后男孩偷偷往女孩编织袋里塞了瓶橘子味汽水。我常想,那些标价百元的情感,或许就像这汽水里的气泡,明知道很快就会消失,可开盖那瞬间的雀跃是真的。
旧书摊的老板给我看过本杂志,里面夹着张1998年的电影票。他说这是当年请相亲对象看的,散场后两人在面馆合吃了碗爆鱼面。“她现在还总笑话我,说连电影票都是单位发的。”老板掸了掸《故事会》上的灰,“可那碗面的浇头,我全夹给她了。”
或许真正的百元情缘在吴江近郊,从来不是标价出售的浪漫。是修车摊夫妇共用的搪瓷缸里,那半杯凉透的茶水;是出租屋阳台上,两件挨着晾晒的厂服;是深夜便利店,两人分食的关东煮里,不停推让的最后一块萝卜。这些瞬间迭在一起,比任何誓言都结实。
运河的晚风吹过来,带着水草和柴油的味道。我数了数剩下的八十叁块钱,够明天早上买两份生煎。或许该给老家那个总说我乱花钱的姑娘打个电话,告诉她这儿初夏的栀子花,只要两块五一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