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昌品茶海选工作室,南昌品茶精选工作室
最近路过红谷滩那边,发现新开了几家挺特别的茶室,门头上写着“南昌品茶海选工作室”的字样。说真的,第一次看到这个招牌时我还愣了下,现在连喝茶都搞海选模式了?这倒勾起我的好奇心。
推门进去,迎面就是个半开放式的茶台,七八个玻璃罐子排得整整齐齐。穿棉麻衬衫的茶艺师正在给客人介绍今年的春茶,手边摆着叁款不同产区的庐山云雾。我凑近看了看,每款茶叶的形态确实不太一样——有的卷曲如螺,有的舒展如眉,光看干茶就能想象出不同的风味层次。
当传统茶艺遇上新潮体验
主理人是个年轻的茶学专业毕业生,他边烫茶杯边和我闲聊:“我们每周会更新六个产区的样品茶,客人可以像参加海选似的先尝叁款,选中最对胃口的那款再深度体验。”他递来个小巧的闻香杯,里面浮着两片翡翠色的茶叶,“这是今天刚到的遂川狗牯脑,您感受下它的板栗香”。
这样的模式确实挺新鲜。不像传统茶庄那样让人摸不着头脑,也不像网红奶茶店那般喧闹。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已经在茶台前坐了半个多小时,正比较着两款祁门红茶的蜜糖味。茶艺师悄悄告诉我,这位客人来了叁次,终于在今天找到了最中意的口味。
转角另一家“南昌品茶精选工作室”又是另番光景。深胡桃木展架上陈列着叁十多种茶叶,每个格子都配有手写标签。穿青灰色旗袍的姑娘正在给老顾客打包明前龙井,包装盒上的火漆印章还冒着热气。“我们侧重帮客人做减法”,她说着指向墙面的茶树地图,“比如喜欢醇厚口感的,通常会在这叁款里找到心头好”。
记得有对中年夫妇来选送礼用的茶叶,本来想随便买盒大红袍。茶艺师却耐心泡了叁种不同火功的岩茶让他们对比。丈夫原本觉得喝茶都差不多,尝到第叁杯时突然眼睛一亮:“这个有矿石味的特别!”妻子笑着打趣:“原来你不是不懂茶,是没遇到对的茶。”
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回归传统茶饮。上周六下午,我就看到几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在工作室里学盖碗冲泡。她们轮流闻着冻顶乌林的奶香,互相比较谁泡的茶汤更透亮。有个染栗色头发的姑娘开玩笑说,这比排队买奶茶有意思多了。
两家工作室虽然经营侧重不同,但都在做类似的事——把看似高深的茶文化拆解成触手可及的体验。就像那个持续来了叁周的年轻人说的:“以前觉得好茶遥不可及,现在才知道,不过是没找对遇见它的方式。”他最后选中的那款九曲红梅,单价其实比之前在网上瞎买的还便宜些。
夜幕降临时,茶室暖黄的灯光透过玻璃,映着架上那些形态各异的茶叶罐。或许现代人需要的不是多么昂贵的茶叶,而是这样一个能安静品鉴、慢慢选择的空间。毕竟喝茶这件事,终究是要落到自己的舌尖上才算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