泸州100米内附近的人,泸州百米内周边居民
这几天我老是盯着手机屏幕,琢磨着“泸州100米内附近的人”这个功能。你说奇不奇怪,明明住同一个小区,楼上楼下可能都没打过照面,倒是在这儿能看见邻居昨晚晒的桂花糕。
昨儿个下午,我顺着导航去找江阳中路那家新开的豆花火锅。刚到巷子口,手机突然震了一下,提醒我“泸州百米内周边居民”正在分享探店心得。点开一看,是个头像挂着腊梅的阿姨,她说这家火锅的黄豆酥肉特别地道,还附了张热气腾腾的照片。你说这不巧了嘛,我顺着她说的位置找过去,果然在菜单最底下发现了这道隐藏菜。
隔着屏幕的烟火气
有时候半夜饿得慌,翻着附近动态,能看见城南的烧烤摊排长队,城北的夜市刚好收摊。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,拼出了比地图更鲜活的泸州。上周叁下雨,有个住在忠山路的姑娘发了条动态:“龙马潭区图书馆的檐下躲雨,有样书可借”。我正好在对面药店买感冒灵,举着伞就冲过去了,还真借到本《泸州民俗考》。
现在连买菜都养成习惯了,总要先看看“泸州100米内附近的人”在推荐什么。老码头张叔家的土鸡蛋,叁星街早市的红心猕猴桃,这些寻常物件因为带着邻里的认证,突然就变得珍贵起来。前天买枇杷时,卖水果的大姐笑着说:“你也看见刘婆婆发的消息啦?她可是我们这儿的水果行家。”
要说最暖心的,还是上月孩子发烧那次。夜里十一点多在小区群问退烧贴,五分钟不到,叁楼的护士妈妈直接送来了冰宝贴,二单元的药店老板发了电子优惠券。那些平时只在“泸州百米内周边居民”列表里存在的头像,突然都变成了真实的门牌号。
当然也有让人哭笑不得的时候。上个月总看见有人在抱怨,说六楼那户练二胡的邻居天天黄昏拉《二泉映月》。结果有天突然没了声响,反倒有好几个人在问今天怎么缺了点什么。你看,连噪音都成了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节奏。
昨天路过水井沟,看见两个举着手机找饭馆的年轻人。听见他们说:“就选这家吧,附近叁百米有十二个人推荐。”我忍不住笑了,这年头,连吃饭都要先问问百米内的邻居。不过转念想想,这不就是老泸州人蹲在院坝里聊“哪家泡菜最脆”的现代版本么?
智能手机把百米距离拉成了指尖的轻触,但真正让这些连接变得有温度的,终究还是那份愿意分享的善意。就像今早我晒阳台桂花时,顺手拍了张晨光中的忠山,配文“今年桂花开得迟但很香”。马上有个叫“酒城钓客”的邻居回:“闻到香味了,正在山脚钓鱼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