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附近学生24小时服务内容,周边学子全天候服务项目
深夜里的那盏灯
晚上十一点半,扬州的月光静静洒在巷弄里。大二学生小陈刚结束社团活动,突然想起明天要交的实验报告还差个收尾。这个时间,学校机房已经关门,宿舍也快要熄灯。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开手机,搜索到一家提供学生24小时服务的工作室。二十分钟后,他已经在灯火通明的自习区敲着键盘,旁边还有叁五位和他一样赶作业的同学。
这样的场景在扬州大学城周边越来越常见。不知道你发现没有,现在学生的作息时间和我们想象中很不一样。有人习惯清晨五点起床背单词,也有人深夜灵感迸发。传统的“朝九晚五”服务模式,确实很难满足这些年轻人在不同时段的需求。
我前几天特意去探访了几家这样的服务机构。在文汇路的一家自习室里,负责人李姐边整理书架边和我聊天:“最开始我们也是晚上十点关门,但总看到有学生蹲在门口借光看书。后来心一横,试着通宵开放,没想到来的人还不少。”
现在这类学生24小时服务的内容确实丰富。除了常见的自习空间,还包括急件打印、设备租赁、学业咨询。有个大四学生在做创业项目,团队经常要熬夜讨论,他们现在固定包月使用夜间会议室。还有个考研的女生说,她特别喜欢凌晨时段的安静氛围,效率比白天高出一倍。
不只是个学习的地方
更让我意外的是,这些地方慢慢变成了学生们的第二个家。在淮海路的一家综合服务点,除了学习区,还设置了简餐吧和休息角。深夜两点,你能看到有人在做笔笔罢,也有人在吃夜宵补充能量,偶尔还能听到小声的学术讨论。
扬州大学的小张和我分享了他的经历。上学期期末,宿舍楼突发停电,他和室友抱着笔记本到处找地方,最后是在这家24小时服务点完成了复习。“那天晚上工作人员还给我们准备了免费的热茶,挺感动的。”
其实想想看,年轻人需要的不仅是场地,更是一种随时能被接住的安全感。就像那个在微博上被转发的故事:有个女生因为家庭变故情绪低落,深夜在街上游荡,最后走进还亮着灯的学生服务中心。值班的心理辅导员陪她聊到天亮,还帮她联系了学校的援助项目。
这样的周边学子全天候服务项目,正在悄悄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。不过要维持这些服务并不容易,人力成本、运营费用都是现实问题。我了解到,有些机构通过错峰收费、会员制来平衡开支,还有些与高校合作,获得部分资源支持。
在采访中,一位大二女生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:“我知道爸妈总担心我熬夜,但有时候确实需要这样的空间。比起在宿舍打扰别人,或者去价格昂贵的咖啡馆,这里更让我们安心。”
窗外天色渐亮,通宵自习室里的学生开始收拾书包。有人准备回宿舍补觉,有人要去食堂吃早餐,还有的直接赶往早八的课堂。这些年轻的身影,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有活力。或许,真正重要的不是服务本身,而是这座城市愿意为年轻人的梦想留一盏灯的决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