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都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昌都学生500元通话叁小时
那个深夜的电话
小扎西把那张皱巴巴的五百元钱在手心攥了又攥,指节都有些发白。这笔钱是他攒了整整叁个月的——早餐偷偷少吃一个包子,放学帮阿妈穿牦牛毛线,甚至把表哥给的旧漫画卖给了同学。高原的夜晚来得特别早,窗外漆黑一片,只有远处山峦的轮廓在月光下隐隐绰绰。
“真的要用掉吗?”他盯着手机屏幕上那个熟悉的号码,心里像是有只小鹿在撞。五百块,在昌都这样的地方,够买多少本参考书,够去多少次网吧,甚至够给阿妈买条新围巾了。可今晚,他必须打这个电话。
电话接通的那一刻,他听见了自己擂鼓般的心跳声。“喂?是卓玛老师吗?”
五百元背后的故事
卓玛老师去年才从成都来到昌都支教,染着一头栗色的短发,说话时眼睛会弯成月牙。她教的数学课原本是小扎西最头疼的科目,那些方程式像天书一样难懂。可不知怎么,卓玛老师总能用最生活化的例子,把复杂的公式变得亲切起来。
“你们看,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就像我们去集市买糌粑……”她会在黑板上画着草图,粉笔灰落在她的袖口。小扎西记得有次自己发烧,是卓玛老师背着他去了卫生院,守了整整一夜。那个夜晚,他迷迷糊糊中听见老师在和医生说话,声音里满是担忧。
可就在上周,卓玛老师要回成都的消息突然传开了。据说她家里出了急事,必须马上离开。同学们都很舍不得,但谁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。小扎西忽然想起,有次课间听见老师在电话里叹气:“……这边信号太差了,视频都卡得不行。”
昌都的冬天特别冷,牧区的信号塔时常被风雪影响。想要和外界畅通地联系,就得去买那种特殊的通讯套餐——恰好,叁个小时的通话时间,价格就是五百元。
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:“小扎西?怎么这么晚还打电话?”卓玛老师的声音里带着惊讶,还有一丝疲惫。
“老师,我、我有道题不会做……”小扎西找了个笨拙的借口,手心都在冒汗。
其实哪有什么题目不会。他只是听说老师家里遇到了困难,想问问她需不需要帮忙。更重要的,他想告诉老师,全班同学都在等她回来。那些她亲手剪的窗花还贴在教室的玻璃上,她带着大家种的格桑花已经冒出了嫩芽。
通话进行到一个小时的时候,小扎西终于说到了重点:“老师,您还会回来吗?旺堆说您不教我们了,我不信。”他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,握着电话的手更紧了。
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,只能听到电流的杂音。小扎西的心一点点沉下去,难道旺堆说的是真的?
“傻孩子,”卓玛老师的声音突然变得柔软,“我只是回去处理些家事。你看,老师的东西不都还在宿舍里吗?那盆多肉植物还等着我回去浇水呢。”
小扎西这才松了口气,感觉整个房间都明亮了起来。他们又聊了很多——对于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,对于小扎西想考内地西藏班的梦想,甚至聊到了成都和昌都的气候差异。叁个小时的昌都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套餐,不知不觉就要用完了。
挂断前,卓玛老师轻声说:“谢谢你,小扎西。这是老师来到昌都后,接到过最温暖的电话。”小扎西握着发烫的手机,窗外的星光似乎都更亮了些。
第二天清晨,小扎西照常来到教室。让他惊讶的是,黑板上不知被谁写下了一行字:“等卓玛老师回来!”字的周围画满了歪歪扭扭的爱心。同桌悄悄塞给他一个笔记本,里面是全班同学给老师的留言。
那一刻他明白了,原来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,在为这段师生情谊付出。就像那五百元叁个小时的昌都学生500元通话叁小时,看似昂贵的付出,在真挚的情感面前,都变成了最值得的投资。
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,在黑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。小扎西拿出数学课本,第一次觉得那些方程式不再可怕。因为他知道,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,有人正在为了回到他们身边而努力着。而他们要做的,就是好好长大,不辜负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牵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