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山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,附近街巷服务价位相近
那天路过庐山火车站,忽然想起朋友提过一嘴,说这附近的小巷子里有些特别的生意。我放慢脚步往巷口张望,阳光斜斜地打在斑驳的墙面上,几个中年人坐在小板凳上闲聊,有个穿工装的大哥正蹲在墙角修电动车。
你说奇怪不奇怪,明明是在火车站这种人流密集的地方,这些巷子却像被时间遗忘的角落。巷口水果摊的喇叭反复喊着“西瓜叁块一斤”,卖煎饼的大妈和熟客拉着家常,生活气息浓得化不开。我站在那儿琢磨,这种地方真会有那种传闻中的生意吗?
巷子里的日常与不寻常
往深处走了几步,发现这些巷子其实普通得不能再普通。晾衣绳横跨在两栋楼之间,挂着的衬衫还在滴水;二楼传来炒菜的香味,应该是谁家在准备晚饭。但偶尔能看到些不一样的景象——某个单元的防盗门格外新,门口放着两把塑料椅子,有个年轻女子坐在那里刷手机,见到生面孔会抬头看一眼,又很快低下头去。
刚好碰到个送外卖的小哥在路边休息,我凑过去搭话。他拧开水瓶喝了一口,笑着说:“你问这个啊?这一片确实有些人家做点小生意,价格嘛,差不多都是那个数。”他伸出两根手指比了比,“前两天还有人问我能不能介绍客人呢。”
看来这庐山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的说法,还真不是空穴来风。不过这些交易都藏得挺深,不是熟客根本摸不着门道。我注意到有个杂货店老板挺有意思,客人买东西时他会在小本子上记两笔,但眼神总往对面楼道瞟,像是在放哨似的。
价格背后的门道
说实话,这个价位在火车站周边算是中等偏下了。隔壁街的洗脚城做个按摩都要一百五起,而这些藏在居民楼里的服务,反而要价不高。我问了问在附近开理发店的王师傅,他一边给客人剪头发一边说:“租的房子便宜呗,又不用办执照,成本低自然收费就低了。”
确实,这一带的巷子都是老居民区,房租比临街店面便宜不止一半。不过风险也摆在那儿,听说上个月有家被查了,关门了好一阵子,最近才悄悄重新开张。这种生意就像野草,烧不完也除不尽,总能在缝隙里找到生存空间。
我在巷子里转了半个下午,发现个有趣的现象——这些做特殊生意的人家,门口往往都有个不起眼的标记。有的是在窗台上放盆特定的花,有的是在门口挂个红色塑料袋。你要是不知情,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些小细节。这也算是一种自我保护吧,既能招揽懂行的客人,又能避开不必要的麻烦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我准备离开时,看见个中年男人在巷口犹豫了半天,最后像是下定决心似的,快步走进了其中一条巷子。他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楼道里,只剩下巷口那盏昏黄的路灯,把每个人的影子都拉得很长。
回程的路上我在想,这些藏在火车站背后小巷子里的生意,或许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。它们就像城市的另一面,不太光鲜,却真实存在。而那些对于服务价位的传闻,也不过是市井生活的一个切面,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另一种脉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