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林约附近学生500一次,虎林附近学生约见500一次
这两天刷手机,总能看到“虎林约附近学生500一次”这样的信息,说实在的,第一次瞥见心里就咯噔一下。这说的到底是啥呢?是帮忙补习功课,还是有什么别的名堂?我心里直犯嘀咕,这价钱听起来不高不低的,可真叫人捉摸不透。
正巧,上周在虎林大学城旁边的奶茶店,听见隔壁桌几个学生在闲聊。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压低声音说:“你看群里又在发,虎林附近学生约见500一次,真有人去吗?”旁边穿卫衣的女生撇撇嘴:“谁知道呢,我反正不敢。这世道,还是小心点好。”他们说完互相看了看,眼神里都带着点欲言又探询的意味。
街头偶遇的对话
昨天下午路过虎林路,还真碰见个有意思的事。有个背着书包的男生在巷子口来回踱步,时不时看眼手机。没过多久,来了个穿着挺正式的中年人,两人说了几句话,男生就从包里拿出厚厚的笔记本开始讲解。我好奇地凑近听了听,原来是在讲解编程项目,一小时刚好五百块。
这事儿让我恍然大悟,原来“虎林约附近学生500一次”不一定就是咱们想的那种事。现在的大学生点子多得很,有的靠专业技能赚钱,有的帮忙跑腿代购,还有的甚至能陪老年人聊天解闷。这五百块的价码,说不定就是市场定出来的行情价呢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确实容易让人想歪。我邻居家阿姨就说,她闺女上个月就在虎林大学城接了个家教的活,也是这个价,教小学生数学。可每次跟别人说起这事,人家第一反应都怪怪的,让她心里很不舒服。
前两天在菜市场买菜,还听见两个大妈在讨论这个话题。一个说:“现在这些大学生啊,挣钱的门路真多。”另一个接话:“可不是嘛,我家楼下那姑娘,上周也接了单虎林附近学生约见500一次的活儿,是给人家公司临时做笔笔罢,两天就挣了1000块。”这么一听,这事还真没那么简单。
其实仔细想想,现在年轻人压力确实大。学费、生活费样样要钱,利用课余时间挣点外快无可厚非。关键是要正大光明地做事,把话说清楚,别让人产生误解。就像我表弟,他在虎林读大叁,每个月靠给小朋友辅导作业能挣两千多,每次都是明码标价,从来不会含糊其辞。
说到这儿,我又想起个事儿。上周在社区服务中心,看到他们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。有个大二学生跟我说,他经常参加这种活动,虽然没报酬,但能积累经验。我问他知不知道“虎林约附近学生500一次”这种说法,他笑着摇摇头:“我们要是接私活,都会直接说清楚是家教还是设计,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,我们也不敢用啊。”
看来啊,这事儿得分两面看。一方面,大学生靠自己的能力赚钱是好事;另一方面,表达方式要得体,不能让人产生误会。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一句话说不好就可能传成各种版本。
今天早上经过虎林大学城,看见公告栏上贴满了各种招聘启事。有招家教时薪80的,有招兼职设计师日结300的,就是没见到那种含糊的“500一次”。这说明正经的工作机会还是很多的,完全不用藏着掖着。
其实我觉得吧,无论是学生还是用人单位,都把话摆在明处说最好。需要什么技能、做什么工作、报酬多少,清清楚楚地写明白,这样大家都安心。那种让人猜来猜去的说法,反倒容易惹麻烦。
说到最后,我还是得提醒一句:无论你是学生还是家长,遇到“虎林约附近学生500一次”这样的情况,得多留个心眼。问清楚具体内容,最好签个简单的协议,保护好自己的权益。这年头,小心驶得万年船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