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山品茶工作室,中山品茶工作室雅集
那天下午路过中山路,转角处飘来一阵茶香,循着味道抬头,才发现这儿新开了家中山品茶工作室。推门进去,风铃叮当作响,穿着棉麻围裙的茶艺师正专注地冲泡凤凰单丛。
“这泡茶有蜜兰香呢。”她将白瓷杯轻轻推过来。茶汤橙黄透亮,入口果然带着花果蜜韵。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,突然觉得,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,能有这么个让人慢下来的角落,真是难得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工作室主人是个温和的中年人,大家都叫他林老师。他说起去年筹备中山品茶工作室雅集的事儿,眼睛就亮了。“那天来了二十多位茶友,我们专门准备了八款不同年份的普洱茶。”他翻出手机里的照片——长桌上摆着各式茶具,大家围坐品茗,有人认真记笔记,有人闭目细品。
其实现在很多人对茶感兴趣,但总觉得门槛高。在这儿完全没这种压力。隔壁桌的大姐正学着辨认岩茶的“岩韵”,而刚毕业的年轻人在咨询该买什么茶具入门。林老师说,每次中山品茶工作室雅集前后,总会多些新面孔——都是被茶友带来的。
说来也怪,同样是喝茶,在家里就总是匆匆喝完。可在这儿,你会不自觉地观察茶叶在水中舒展,会留意每一泡味道的变化。或许喝茶本就不该是任务,而是给自己留的喘息空间。
每片茶叶都有故事
架子上摆着的茶罐贴着标签:2020年春白茶、2016年布朗山熟普、传统炭焙铁观音...林老师取下一罐正山小种,讲述它独特的松烟香是怎么来的。“就像认识新朋友,了解越多越有意思。”
上周六的中山品茶工作室雅集特别热闹,茶友老陈带来了他收藏的九十年代老茶。打开棉纸时大家都屏住呼吸,那深褐色的茶饼仿佛带着时光的重量。冲泡后,满室药香,茶汤醇厚绵长。老陈说起这饼茶的来历——是他父亲留下来的。
茶凉了又续,故事一个接一个。有人分享第一次品出普洱回甘的惊喜,有人说起因茶结缘的趣事。我突然明白,中山品茶工作室不只是在卖茶,更是在编织人与人之间的联结。
墙上的便签贴满了茶友的留言。有刚学会泡茶的小伙子写的“终于不苦涩了”,也有常来的阿姨记录的“今天喝到了带桂花香的滇红”。这些细碎的快乐,组成了这里独特的温度。
夜幕降临,我买了两泡他们推荐的滇红。走出工作室,茶香似乎还萦绕在衣角。回头望去,暖黄的灯光下,又有人推门而入。这座城市里,总有人需要一杯茶的时间,停下匆忙的脚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