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令哈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,德令哈夜晚的小巷子在哪
来德令哈第叁天,晚饭后窝在民宿刷手机,突然看到本地论坛有人问:晚上十点后城里还有开着小吃摊的巷子吗?这个问题像颗石子投进心里,泛起圈圈涟漪。我盯着窗外渐浓的夜色,想起白天路过那些被阳光晒得发白的小巷,忽然很想知道,当夜幕真正降临,这座高原小城会在巷弄里藏起怎样的故事。
推开民宿木门时,晚风带着巴音河的湿润迎面扑来。街灯把柏油路照成暖黄色,主干道上偶尔有车辆慢悠悠驶过。我拐进白天记下的那条团结路岔道,青石板在路灯下泛着水光。巷口杂货店老板娘正收着晾衣杆,塑料帘子哗啦啦响。“找夜宵?”她朝巷子深处努努嘴,“再往里走,王奶奶家的炕羊排这个点应该还冒着热气呢。”
巷子里的烟火气
果然在第叁个转角看见亮着的灯笼。蓝色铁皮棚下,炭火把羊排烤得滋滋作响,花椒与孜然的香气混在青烟里往上升。穿紫坎肩的老太太坐在矮凳上摇蒲扇,旁边七八个本地人正就着蒜瓣喝青稞酒。有人说起今天牧场里新生的羊羔,有人抱怨菜市场的香菜又涨了五毛。巷子深处飘来手风琴断断续续的音符,像在给这些家常对话伴奏。
我要了半斤羊排,坐在条凳上看斜对面窗台晾的辣子。红辣椒串在月光下像悬着的玛瑙,后面传来电视播放晚间新闻的声响。穿校服的男孩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掠过,车铃叮叮当当惊起了墙头的野猫。这样的巷子不像旅游手册里那些景点,它没有刻意展示什么,只是自在地呼吸着。
戴白帽的大叔往我碟子里添了勺酸奶,“外地来的?我们这儿巷子不比大路,九点后反而热闹。”他指着巷子交错的方向,“文化馆后面那条更窄,但马师傅的烤饼能香透整条巷。”羊排外焦里嫩,配着浓醇的酸奶,忽然觉得在德令哈找巷子这事,找的或许不只是巷子本身。
结账时王奶奶多塞给我两个烤饼,“带着明天当早饭。”她擦着搪瓷缸上的水渍,眼睛眯成缝,“德令哈的巷子啊,就像老人手上的纹路,看着差不多,可每条都通着不一样的人家。”
往回走时特意绕到巴音河边。水面倒映着对岸巷弄里的灯火,明明灭灭像散落的星子。有扇窗户突然亮起,模糊的人影在晾衣服,花盆从某家阳台探出枝叶。这些藏在夜晚巷弄里的日常,比白天见过的戈壁和湖泊更让人感到真实。或许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呼吸节奏,而在德令哈,这种节奏就藏在夜晚十点后那些亮着灯的巷子里。
路灯把我的影子拉长又缩短,经过的摩托车灯扫过墙角涂鸦。那些粗细不一的线条画着格桑花和牦牛,最下面有小孩子用粉笔写的拼音。远处传来犬吠,近处谁家窗户飘出炖肉的香气。这样的巷子不宏伟也不传奇,但它们用各自的方式,默默编织着德令哈夜晚的肌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