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堰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车站附近的小巷
车站旁的那条窄道
那天下午,我站在十堰火车站出站口,看着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。阳光有些晃眼,人们拖着行李箱,行色匆匆地奔向各自的目的地。我站在原地没动,目光越过广场边缘的围栏,落在了一条不起眼的岔路上。那便是十堰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一条与眼前这番现代、繁忙景象截然不同的通道。
好奇心推着我往那边走。刚离开广场,周遭的喧闹声就像被掐断了电源,瞬间低了好几个分贝。脚下是有些年头的石板路,不平整,缝隙里钻出几缕顽强的青草。两旁的楼房不高,墙面斑驳,能看出不同年代修补的痕迹,像一本被反复翻阅的旧书。
往里走,生活的气息就扑面而来了。一位大姐正坐在自家门口的小凳子上择菜,旁边趴着一只懒洋洋的狸花猫。她抬头看了我一眼,眼神里没有太多惊讶,仿佛见惯了像我这样偶然闯入的过客,然后又低下头继续手里的活儿。再往前,一家五金店的老板和隔壁理发店的师傅正隔着窄窄的巷道聊天,说的似乎是家长里短,语调缓慢而悠闲。这里的节奏,和百米之外火车站的“倍速播放”模式,完全是两个世界。
我发现,这条车站附近的小巷,功能也颇为独特。它不像商业街那样目的明确,反而像个五脏俱全的小社区。这里有卖热干面和豆皮的小吃店,灶台上的蒸笼冒着白白的热气;有写着“公用电话”字样的小卖部,虽然现在人人都有手机,但那招牌还固执地留在那里;甚至还有一家专修拉链、配钥匙的小铺子,老师傅戴着老花镜,埋头在那一方小天地里忙活着。这些店铺,服务的似乎不是匆匆的旅客,而是扎根于此的街坊。
我放慢脚步,心里琢磨着。这条巷子看似是火车站的“背面”,是被现代化进程暂时遗忘的角落。但恰恰是这种“遗忘”,让它保留了一种真实的、不加修饰的生活质感。火车站代表着流动与离别,是许多人故事的起点或终点;而这条车站附近的小巷,则像是故事中间那些细碎的、温情的注脚,它不关心远方,只专注于眼前的烟火日常。
一阵火车的汽笛声从不远处传来,低沉而悠长。巷子里的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背景音,无人抬头,无人张望。那只狸花猫只是动了动耳朵,换了个姿势继续它的美梦。这声音提醒着我,这两个世界其实离得如此之近,却又各自守着各自的步调。
我在巷子尽头的一个烧饼摊前停下来,买了一个刚出炉的,拿在手里烫烫的。咬一口,外皮酥脆,面香十足。摊主是个话不多的老爷子,只是在我付钱时点了点头。我一边吃着烧饼,一边回头望向那条我来时的路。光影在狭窄的巷道里切割出明暗交错的线条,仿佛穿梭了时光。这条十堰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它可能不会被写进旅游指南,但它却用最朴实的方式,讲述着这座城市另一种真实的呼吸与脉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