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县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邻近辉县火车站的小巷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2:51:18 来源:原创内容

每次走出辉县火车站,目光总会被对面那条小巷子牵过去。它就在那儿,不声不响的,和背后那座气派的新站房一比,显得格外不起眼。可说来也怪,这条辉县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对我却有种说不清的吸引力。

那天下午,我又踏进了这条巷子。脚下的青石板被磨得发亮,坑坑洼洼的,走起来得留点神。两旁的墙面斑斑驳驳,有些地方的石灰都剥落了,露出里头黄泥的底色。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整条巷子染得暖烘烘的。

巷口第一家是个修鞋摊儿。老师傅戴着老花镜,正埋头绱鞋底,那专注劲儿,像是整个世界就剩下他手里的那只鞋。我站那儿看了一会儿,他抬起头,冲我笑了笑:“等人呐?”我摇摇头,他也就不多问,又低头忙活起来。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,让人挺舒服的。

再往里走,香味就飘过来了。是那种熟悉的家常菜味儿——炝锅的葱花香,炖肉的浓香,混在一起。这会儿正是饭点儿,家家户户都在忙活晚饭。抽油烟机嗡嗡地响着,偶尔还能听见锅铲碰撞的清脆声。有人说,一座城市的魂儿不在高楼大厦,反倒是在这种寻常巷陌里。这话我信。

巷子中段有棵老槐树,怕是有些年头了,枝枝桠桠的撑开好大一片阴凉。树下几个老人正在下棋,围观的人比下棋的还着急。“跳马啊!”“别别别,出车!”他们争得面红耳赤,可脸上都带着笑。这种场景,在大城市的高档小区里,怕是难得一见了。

巷子里的声音

我在老槐树下站了会儿,听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声音。自行车铃叮铃铃地响过,伴随着一声“借过借过”;谁家孩子在练琴,断断续续的琴声从二楼窗户飘下来;远处还有收废品的吆喝声,那调子拖得老长。这些声音混在一起,不成调,却有种鲜活的生活气。

说起来,这条邻近辉县火车站的小巷,位置真是特别。往前数几十年,火车站这一带可是最热闹的地方。南来北往的人在这儿上下车,累了渴了,就往巷子里钻,找口水喝,歇歇脚。那时候的巷子,怕是比现在还要热闹几分吧。

我继续往里走,发现巷子深处别有洞天。一家老式理发店还保持着上个世纪的样貌,红白蓝叁色的旋转灯筒慢悠悠地转着。理发师傅是个健谈的中年人,他说这条巷子就像个老邻居,看着火车站翻新了,广场拓宽了,可它自己还是老样子。“变的都是外头的,里头的东西没变。”他一边给客人刮脸,一边慢悠悠地说。

这话让我想了很久。是啊,火车站越来越现代化,可人们对家的念想,对熟悉环境的依赖,这些最本质的东西,确实没怎么变。这条巷子能留下来,大概就是因为守着这份不变的情谊。

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巷子里亮起了零零星星的灯火。不是那种刺眼的白光,而是柔和的、带着暖意的黄光。有户人家把饭桌搬到了门口,一家人围坐着吃饭,说说笑笑的。我忽然明白了,为什么每次路过都要往巷子里看几眼——它在提醒着我们,生活最本真的样子,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角落里。

走出巷子时,回头望去,辉县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已经隐没在暮色里。火车站广场上灯火通明,人声嘈杂,而巷子这边安安静静的,像是另一个世界。我知道,明天,后天,以后的很多天,这条小巷还会在这儿,守着它的从容,它的温度。而我们这些匆匆过客,能做的,也许就是偶尔走进去,感受片刻的宁静,然后带着这份宁静,继续前行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