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台河哪里有站桥的姑娘,七台河站街女在何处
七台河夜间的那些身影
那天晚上路过新兴区,桥头路灯下站着几个模糊的人影。冷风吹得人直打哆嗦,有个穿红色羽绒服的姑娘不停踩着脚取暖。朋友碰了碰我胳膊,低声说这就是“站桥的姑娘”。
说实话,我挺纳闷的。这些姑娘为什么非要站在桥上挨冻呢?后来跟开夜班出租车的老张聊天才明白,这座桥正好在几个老小区中间,位置不显眼但又不会完全没人经过。夜里十点后,下夜班的工人、跑长途的司机偶尔会在这里停留。
老张说这些姑娘大多叁十出头,也有看起来更年轻的。她们很少主动招呼人,就静静靠在栏杆上玩手机,或者叁两个凑在一起轻声说话。有车慢下来的时候,她们才会抬头看一眼。这种默契让人心里发酸。
有次下雨,我看见她们挤在桥墩的遮雨棚下面。雨点打在棚顶上啪嗒作响,她们分享着热水壶里的茶水,笑声被雨声盖过。那个穿红羽绒服的姑娘我记得特别清楚,她从兜里掏出几颗糖分给大家,这个画面让我突然意识到,她们也是谁的女儿,也许还是谁的母亲。
七台河站街女的选择其实很有讲究。她们很少在主干道上出现,更不会靠近学校医院。这些位置既不能太隐蔽让客人找不到,又不能太招摇惹来麻烦。建设路后巷、矿工广场西侧,还有我说的那座桥,都是她们经常活动的地方。
我试着和其中一位聊过。她叫小梅,齐刘海,说话带着勃利县那边的口音。她说白天在快餐店打工,晚上才来这里。问起原因,她笑了笑没直接回答,只说“家里两个孩子要上学”。这句话让我没法再问下去。
附近的居民对她们态度复杂。小卖部老板会在冬天让她们进来暖和一会儿,但也有人嫌她们“影响市容”。有意思的是,这些姑娘自己形成了不少规矩——不吵不闹,不乱扔垃圾,见到结伴的路人会主动避开。
有回看到几个醉汉纠缠她们,旁边烧烤摊的老板二话不说,拎着擀面杖就出去了。这种微妙的共生关系,在这座小城里默默维持着平衡。七台河哪里有站桥的姑娘?这个问题背后,藏着太多说不清的故事。
冬天最冷的时候,桥栏杆会结层薄冰。她们改成在桥下的小卖部门口站着,老板娘心善,特意多拉了个电暖器出来。有次我听见她们在算账,这个说攒够了孩子下学期的书本费,那个说老家房子该翻修屋顶了。
这些零碎的生活片段,比任何数字都更能说明问题。七台河站街女在何处?她们就在我们每天经过的街角,在路灯照得到的桥头,在生活与生存的边界线上。每次路过那里,我总会想起小梅说的那句话:“谁不想体体面面过日子呢?”
春天来了,桥边的柳树发了新芽。我发现她们开始换上了薄外套,有人还系了条丝巾。生活还在继续,这座城市的夜晚,依然有着这些沉默的身影。她们站在灯光与阴影的交界处,成为这座工业小城另一面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