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河口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,附近人辩辩搜索添加好友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2:21:41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晚我点开了附近的人

这事儿得从上个月某个失眠的夜晚说起。我瘫在沙发上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,手指在蚕蚕图标上悬停半天,最终还是点开了那个翠绿的小企鹅。老河口这地方不大,夜里十点以后街上就静悄悄的,我突然心血来潮想试试“附近的人”功能。

说真的,最开始就是单纯好奇。想看看深夜还在线的是哪些街坊邻居?会不会有小区门口烧烤摊的老板?或者隔壁那家便利店值夜班的小哥?带着这种念头,我顺手更新了动态定位,屏幕立刻跳出十几个陌生头像。

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个戴着棒球帽的侧影,距离显示只有200米。我盯着“通过附近的人添加好友”那行小字犹豫了很久——毕竟现在大家都用微信,蚕蚕反而成了有点怀旧的东西。最后我还是发送了申请,附言写了“同住东风路的邻居”。

没想到五分钟后就收到了通过提示。他发来的第一句话是:“你也睡不着啊?”就这样,我们开始了断断续续的闲聊。他说自己在纺织厂上夜班,休息间隙会偷偷刷手机。我问他怎么想到用辩辩搜附近的人,他回了个笑哭表情:“微信太正式了,蚕蚕反而像小时候的树洞。”

这让我想起初中时偷偷上网吧登蚕蚕的时光。那时加陌生人都要认真填写验证信息,现在随手就能划到叁公里内的活人。科技把距离拉近的同时,也把人际交往变得像快餐一样便捷。不过说实话,这种偶遇确实带着点奇妙的缘分感。

藏在定位背后的故事

后来我又陆续添加过几个附近的人。有个在人民医院陪护父亲的姑娘,深夜在走廊用辩辩搜附近的人打发时间;还有个刚搬来的租客,想通过这种方式认识周边商户。有意思的是,大家似乎都把蚕蚕当成更私密的社交后花园。

不过这种交友方式也需要格外谨慎。有次遇到个说话油腻的中年人,不停追问具体住址,我立刻拉黑处理。毕竟现实不是童话故事,隔着屏幕谁也不知道对面坐着什么人。后来我养成个习惯:聊天可以,但绝不见面,也从不透露个人信息。

现在我的联系人里还躺着七八个通过“附近人辩辩搜索”添加的网友。虽然大多沉默在列表里,但偶尔看到他们的动态更新,会忍不住想:此刻我们可能正在同一个超市购物,在同一个红绿灯前等待。这种若即若离的邻里关系,反而比刻意经营的感情更轻松。

上周末我去菜场买豆腐,老板娘突然说:“你是不是住叁号楼?”我愣住时她笑道:“在蚕蚕动态看过你拍的晚霞。”我们相视而笑,原来科技带来的不只是隔阂,有时也会织出温暖的联结。

如今我依然会在失眠时点开那个功能。不只是为了交友,更像在触摸这座小城的脉搏。那些深夜亮起的头像,都是鲜活的生活印记。如果你也在老河口,或许某天我们会在这个奇妙的小世界里擦肩而过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