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明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周边两百元的温情故事
昆明的天总是蓝得不像话,太阳明晃晃地照着,风里飘着桉树的味道。我坐在公交车上,看着窗外骑着电动车的人流,突然想起小杨和他那个对于两百块钱的故事。
小杨在呈贡大学城边上开了家米线店,十五平米的小店面,总是飘着油辣椒和酸腌菜的香气。那天晚上快打烊时,来了个姑娘,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裤,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半天。
一碗米线的交情
"最便宜的米线多少钱?"她声音很小。
小杨头也没抬:"八块。"
姑娘翻遍书包,只找出六块钱硬币,叮叮当当地摊在桌上。她的脸一下子红了。
小杨正在熬汤,头也不抬地摆摆手:"差两块就算了,给你多加一勺肉帽。"
后来这姑娘常来,每次都点最便宜的米线,有时带着书本,一边吃一边划重点。小杨渐渐知道她叫小林,在隔壁大学念书,家里条件不太好。
有次下大雨,小林的电动车在半路没电了。她推着车走到店里,浑身湿透。小杨递过干毛巾,她擦着头发,突然哭了:"这个月家教的工作丢了,连两百块钱的生活费都没着落。"
小杨没说什么,转身从收银机里数出两百块钱,塞到她手里:"先拿着用,啥时候有了再还。"
小林愣住了,手指捏着那两张皱巴巴的钞票,半天没动。
两百块的重量
这笔钱在昆明附近200块钱的爱情里,显得格外实在。它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衣服,不够吃一顿大餐,但能让人撑过最难的日子。
从那天起,小林每天下课后都来店里帮忙。她不太会煮米线,就帮着擦桌子、洗青菜。小杨教她熬汤的秘诀——筒子骨要敲开,先用冷水下锅,水开了撇去浮沫,再加几片云南特有的酸木瓜,汤才会又白又鲜。
店里的常客开始打趣:"小杨老板,这是请了个大学生当帮手啊?"
小杨只是笑,往小林的碗里多夹一筷子薄荷。小林也笑,低头把米线拌得呼呼响。
昆明附近200块钱的爱情就是这样开始的——没有惊天动地,就像雨季里悄无声息长出来的菌子,藏在松针下面,却实实在在。
一个月后,小林把两百块钱整整齐齐地放在柜台上。小杨收下了,但当晚就用这钱买了条围巾送给她:"马上入冬了,骑车冷。"
那条围巾是红色的,在昆明灰绿色的冬天里格外显眼。
生活的味道
小林毕业后留在昆明工作,还是常来店里。有时带着同事,骄傲地介绍:"这是全昆明最好吃的米线。"小杨就在灶台后咧嘴笑,往她同事碗里多加个卤蛋。
去年他们结婚了,婚礼简单得很,就在米线店门口摆了五六桌。每桌都有一大锅滚烫的米线,汤底是小杨凌晨叁点起来熬的。
我常想,昆明附近200块钱的爱情到底是什么?是那两张钞票吗?不完全是。它更像是一碗热腾腾的米线,是雨天里递过来的毛巾,是寒冬里的一条红围巾。这些东西不贵,却刚好够温暖一个人的整个冬天。
如今他们的米线店还开着,生意越来越好。有时路过,能看见小林在收银,小杨在厨房忙碌。玻璃窗上贴着"加帽两块"的红色贴纸,在阳光下闪着光。
昆明附近的爱情啊,就像这高原的太阳,明晃晃的,不拐弯抹角。它不在远方,就在巷口那家冒着热气的小店里,在两百块钱的信任里,在一碗热米线的温度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