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熟品茶教室工作坊,茶艺课堂研习活动
常熟这座江南小城,总带着些温润的气质。走在青石板路上,偶尔能闻到谁家院里飘出的茶香,像柔软的手指轻轻拨动着心弦。就在这样一个寻常的周末午后,我推开了常熟品茶教室工作坊那扇木格子门。
门内别有洞天。原木长桌上摆着素白瓷壶,墙上挂着书法卷轴,写着“茶禅一味”。最打动我的是这里的氛围——没有人急着说话,水沸的声音像远山的回响,每个人眼里都带着期待的光。
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故事
主讲老师是位穿着棉麻衫的中年人,说话不急不躁。“很多人觉得茶道高深,其实啊,就是从一片叶子开始。”他捏起几根碧螺春,“你看这茶叶,蜷曲如螺,披满白毫。它长在虞山上,经过采摘、杀青、揉捻、烘干,才能来到我们面前。”
他演示温杯烫壶的动作,手腕轻转,水流划出优美的弧线。“水温很重要,85度刚好,太烫会把嫩芽烫坏。”青瓷杯里,茶叶缓缓舒展,像是重新活了过来。我学着他的样子试了试,才发现看似简单的动作,要做到圆融流畅还真不容易。
在茶香中找到片刻安宁
茶艺课堂研习活动最特别的,是它让人自然而然慢下来。当专注于注水的高低、出汤的快慢时,心头那些纷乱的思绪不知不觉就散了。旁边一位大姐小声说,这是她一周里最放松的俩小时。
老师不时走过来指导:“拿盖碗的手势要像捧着只小鸟——太紧它会窒息,太松它会飞走。”这个比喻真妙,我试着调整手势,果然顺手多了。
我们轮流练习冲泡,互相品评。陌生人在茶香中渐渐熟络,聊着各自与茶结缘的故事。有个年轻人说,他来是因为总静不下心;有位退休教师说,她想把茶道带进社区。茶在这里成了纽带,连接起不同的人生。
第二泡的碧螺春更加醇厚,喉间回甘久久不散。老师说:“好茶就像好朋友,初见惊艳,久处仍觉舒适。”窗外梧桐叶轻轻摇曳,时光在这样的午后仿佛被拉长了。
工作坊快要结束时,大家都有些意犹未尽。老师最后给我们每人包了一小罐茶叶:“回去照着今天的方法泡,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。”我低头闻了闻茶罐,那股清香已经印在了记忆里。
走出茶室,晚风拂面,带着江南特有的湿润。手里那罐茶叶不重,心里却装得很满。常熟品茶教室工作坊给我的不只是泡茶技巧,更像是在忙碌生活里打开的一扇窗——透过它,我看见了另一种可能的生活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