珲春学生品茶工作室,学子茶香雅集空间
珲春学生品茶工作室,学子茶香雅集空间——听到这个名字,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呢?是穿着校服的学生正襟危坐地泡功夫茶,还是另一个充满书香茶香的小天地?说真的,我第一次路过这儿时,也愣了好一会儿。
工作室藏在大学城后街的梧桐树下,推开木门,风铃叮当作响。二十平米的空间里,五六个学生围坐在茶海旁,有人盯着水温计小声读数,有人正把茶饼小心翼翼地拨进盖碗。空气里飘着普洱特有的陈香,混着笔记本上未干的墨迹味。
茶汤里的另一种温度
大叁的李明是这里的常客。他跟我说,起初只是好奇来尝尝,没想到在凤凰单丛的蜜兰香里,竟然读懂了《诗经》里“谁谓茶苦,其甘如荠”的况味。他边说边给我斟茶,青瓷杯里的茶汤澄澈透亮,“你看,这像不像我们的生活?刚入口或许有点苦,但回甘就在后面等着呢。”
他们的茶桌上永远摆着两样东西:一套原色竹制茶具,几本翻得起毛边的专业书。茶凉了再续,书翻了又新。有个学设计的女生在这儿泡着茉莉花茶画图纸,她说花香能让线条更流畅;还有个总坐在角落的男生,每次考前都来喝正山小种,说那股松烟香能让他静下心来背资料。
这让我想起去年冬天,碰上期末考试周,整间屋子坐得满满当当。没人说话,只有茶水注入杯中的涓涓声,偶尔夹杂着书页翻动的轻响。那个画面特别奇妙——每个人手边都有一杯热茶,白气袅袅升起,像给紧张的复习添了几分从容。
茶香漫过的青春时光
珲春学生品茶工作室最让我触动的是,他们真的把茶喝出了新花样。清明节前,几个学生凑钱网购了西湖龙井,跟着视频学“凤凰叁点头”;立冬那天,又试着用桂圆配普洱,自称研发了“考前必备暖身茶”。
有个叫小雅的姑娘跟我说,她最喜欢看茶叶在杯中舒展的样子。“特别是碧螺春,卷曲的叶子慢慢打开,就像我们——刚进大学时懵懵懂懂,现在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形状。”她转动着手里的玻璃杯,春茶在水中缓缓沉浮。
他们的茶会也随意得很。有时讨论到一半,突然有人掏出老家寄来的野茶:“尝尝这个!”然后话题就从课题讨论跳到了各自家乡的茶俗。福建同学讲起铁观音的“七泡有余香”,云南同学立刻接上普洱的仓储门道。这些片段拼凑起来,竟成了最生动的文化选修课。
现在经过工作室,我常会心一笑。想起他们为水温争得面红耳赤,转眼又分享同一块茶点的样子;想起那个雨天,五个学生挤在窗前,安静地看着雨丝品白毫银针。这片小小天地早已超越了品茶本身,成了青春里难得的留白。
或许好的空间就是这样——它不教你什么,只是提供一种可能。就像那杯恰到好处的茶,不烫不凉,刚好温暖了这段匆忙的年纪。下次如果你路过珲春学生品茶工作室,不妨也进去坐坐。不必懂茶,只需带着好奇,去尝尝青春与茶香碰撞出的,那种独特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