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江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
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,前几天在洪江朋友圈里,有个初中生的聊天记录突然火了。不是早恋也不是吐槽老师,而是他晒出了一张通话截图——整整叁个小时,话费八百块。
我当时第一反应跟你一样:这孩子疯了吧?八百块钱够买多少包辣条啊!但仔细一想,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。现在谁还打电话啊,不都是微信语音吗?能让个初中生舍得花这笔钱,电话那头得是多重要的人。
藏在电话里的秘密
后来跟学校附近小卖部老板闲聊才知道,原来这洪江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背后藏着故事。这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上次见面还是半年前。那通天价电话,是打给千里之外妈妈的。小卖部老板一边整理货架一边说:“娃娃攥着攒了半年的压岁钱,非要我教他怎么打长途。说什么妈妈生日,要听到闹钟响才知道妈妈那边天亮了。”
听到这话我心里咯噔一下。想想也是,现在孩子们看着啥都不缺,可最缺的偏偏是最平常的陪伴。那个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,买的哪是通话时长啊,分明是想把错过的一个个清晨和黄昏都给补上。
班主任王老师后来在班会上说了段挺戳心的话:“有些价格标签背后,藏着咱们算不清的账。就像那叁小时,要说是浪费,可亲情怎么计价?要说是值得,可八百块对初中生来说确实是天价。”
不只是个例的现象
其实细想一下,这种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的事儿在留守孩子多的乡镇挺常见的。我们洪江这边,很多孩子就像那个打电话的初中生,看着早熟懂事,心里却装着大人都未必懂的心事。
隔壁班的李同学悄悄告诉我,她也会偷偷给外地打工的爸爸打电话:“虽然微信不要钱,但爸爸工地上信号不好。直接打电话声音特别清楚,能听到他喘气声,就知道他累不累。”她说每次挂完电话心里都酸酸的,但听到爸爸声音就踏实。
这些孩子啊,表面上跟你讨论作业题,心里可能正数着父母下次回家的日子。那通八百块叁个小时的通话,不过是无数个相似故事里,偶然被大家看见的一个。
现在这事在洪江中学已经传开了,但没人再笑话那个孩子。倒是高年级的同学自发搞了个“亲情电话卡”,用班费给父母在外地的同学充话费。虽然钱不多,但那份心意,跟那叁个小时的通话一样珍贵。
有时候我在想,科技这么发达,视频通话都免费了,为什么还有孩子选择最传统的打电话?也许就像那个初中生说的:“看着屏幕会想哭,只听声音,就能假装妈妈就在隔壁房间。”这话听着让人心疼,却道出了太多孩子没法说出口的想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