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海什么渠道能约到学生,龙海如何联系学生见面
最近在龙海街上闲逛,总能看见叁叁两两穿着校服的学生。不少朋友聊天时会半开玩笑地问:在龙海到底怎么认识年轻学生群体?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意思。
其实龙海本地高校不少,像龙海职业技术学院就在城东新区。要说接触学生最直接的方式,还真得从校园周边入手。食堂门口的公告栏经常贴满社团招募海报,羽毛球协会、漫画社都在招新——这可比漫无目的找人搭讪自然多了。
校园活动的天然优势
我上周路过龙海大学城,正好碰上文学院在办读书分享会。现场摆着几张长桌,几个学生正在推荐最近读的好书。穿格子衬衫的男生说到《平凡的世界》时眼睛发亮,旁边扎马尾的女生忙着给路人递宣传单。这种场合根本不需要刻意找话题,走过去夸两句他们准备的点心,对话自然就开始了。
现在年轻人主要活跃在哪些平台呢?龙海大学的表白墙账号每天更新,评论区经常能看到学生自发组织的剧本杀局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现在学生们防诈骗意识很强,突然冒出来说“交个朋友”的陌生人,他们理都不会理。
亲戚家孩子去年考进龙海理工,他说现在连老师联系学生都习惯用课程群。要是想找学生做兼职,通过教务处贴招聘启事反而更正规。学校勤工助学中心每周叁下午开放咨询,这个渠道很多本地商家都在用。
说到兼职,龙海万达广场的奶茶店经常招学生小时工。上次买奶茶时听见店长在教新来的学生做芋圆,两人讨论专业课的表情特别认真。这种共同工作的场合,反而能建立起平等的交流关系。
其实龙海市图书馆也是个好地方。二楼自习区总坐满备考的学生,有时他们会把多余的学习资料放在休息区桌上。有次看见有个男生拿着 Arduino 开发板发呆,恰好我懂点儿编程,就帮忙解决了引脚接线问题——后来我们成了固定的学习搭子。
现在想想,与其纠结什么特殊渠道,不如多参与龙海本地的青年活动。上周六在中山公园举办的环保义跑,参赛者里学生占了七成。一起跑完五公里后,几个大男孩很自然地邀请我去参加他们下周末的骑行活动。
关键是要找到共同的兴趣点。龙海老体育馆每周五晚有街舞集训,带队老师就是体院的学生。跟着学了两个月 popping,现在我和那几个大二男生经常约着去新开的舞室试课。
最近龙海团委在推广“青年驿站”项目,把闲置场地改造成共享空间。上周去的那个驿站居然能借到3顿打印机,管理设备的正是设计系的学生。我们边调试打印参数边聊专业选择,这种不带目的的交流反而更持久。
说到底,在龙海想联系学生群体,关键得融入他们的生活场景。无论是社团活动还是兼职机会,保持真诚比什么都重要。毕竟谁都不喜欢带着目的性的接近,对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