咸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150元的温情故事
遇见
咸阳老城区有条青石板路,拐进去第叁个小巷口,藏着家旧书店。第一次遇见她,是个飘着细雨的午后。我正踮脚够顶层那本《浮生六记》,身后传来带笑的声音:“这本我帮你拿吧,我个子高。”转身看见扎马尾的女孩,眼睛像被雨洗过的杏子。
书店老板是位戴老花镜的爷爷,他指指墙边小桌:“坐下看吧,消费满150块,这角落就归你们一天。”我们相视一笑,各自掏遍口袋凑足150元。她翻到沉复写给芸娘的话,轻声念:“情深不寿,强极则辱。”我看着她被雨水打湿的肩头,忽然觉得这150元花得真值。
后来每个周末,我们都在书店碰面。她总带着搪瓷杯装的热茶,我会买刚出炉的核桃馍。有次她感冒鼻音很重,却坚持要来——原来我前天随口提过,找到本她寻了很久的绝版诗集。那天她趴在桌上睡着,睫毛在阳光下轻颤,我把外套披在她身上,继续读那本缺了封面的《飞鸟集》。
温度
小巷尽头有对老夫妻摆摊卖糊辣汤。深秋夜里收摊前,老奶奶总会留两碗给我们。“年轻人加班辛苦,暖暖胃。”她擦着围裙笑,眼角的皱纹像绽放的菊花。有次我手机没电,浑身上下只剩150元,正好够两碗糊辣汤和打车送她回家的钱。
她把我给的红枣悄悄夹到我碗底,说你们写程序的该补血。热雾模糊了彼此的眼镜,我们像两个孩子咯咯笑起来。那晚步行送她回家,月光把巷口的槐树影拉得很长。她在影子间跳格子,忽然回头说:“其实比坐车好,能多说二十分钟话呢。”
春节前书店要搬迁,我们赶去帮忙整理。在角落木箱底发现泛黄的照片——叁十年前,书店老板和他妻子在同样的位置打理书架。奶奶去年走了,爷爷轻声说:“她总嫌我藏书太占地方,可每次修补旧书,她都坐在那个光线下穿针。”
我们蹲在院里的海棠树下,把150张藏书票一张张夹进准备捐赠的书里。她说这像播种,也许某天会有人发现这些小小的纪念。风吹过,花瓣落在她发间,我突然明白——有些东西比永远更长久。
现在经过那条巷子,还会想起凑150元度过的无数午后。新开的奶茶店招牌闪烁,但拐角糊辣汤摊依旧亮着灯。老板娘认出我们,多舀了勺肉丸:“今年冬天特别冷是吧?”我握着她冰凉的手贴在上衣口袋,那里面装着刚取的照片——在老书店原址,我们拍了婚纱照。
摄影师不解为什么选这里,我们没解释。就像没解释为什么喜糖里要包书店代金券,正好150元。爱情有时候不需要太大地方,一条小巷的深度就够了。就像爷爷说的,真心对你好的人,会记得你所有不经意的小愿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