泊头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沧州中学生百元通话3小时
泊头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这事儿,最近在我们这儿传得挺热闹。要说这年头,谁还缺电话打啊?微信语音不花钱,视频通话也免费。可偏偏有这么一群孩子,宁愿掏一百块钱,就为租个手机聊上叁小时。
我表妹在沧州上中学,周末回来跟我说起这事儿时,眼睛都发亮。“我们班有个女生也去试了,说是跟泊头那边的初中生连麦写作业,结果聊着聊着,把数学卷子全写完了,还约好下周继续。”
藏在电话背后的故事
这事儿听着新鲜,我特意去打听了一圈。原来啊,这些孩子租手机不是为了打游戏,也不是瞎聊天。有个初二男生告诉我:“平时在家写作业,遇到难题只能干着急。现在好了,花一百块钱,能跟好几个同学开群聊,互相讲题,比请家教划算多了。”
你说怪不怪?明明有那么多免费的学习软件,他们偏要选择最“原始”的电话交流。有个女生说得实在:“视频会议太正式了,像上课。打电话反而轻松,可以一边写作业一边聊,遇到不会的题,随时问,对方还能听见你写字的沙沙声。”
我认识的一个班主任王老师,偶然知道了这事儿。她不但没批评,反而在班会上说:“我小时候,经常和同学打电话讨论作业。现在看你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,只要不影响休息,我觉得挺好。”
不过话说回来,这一百块钱对初中生来说可不是小数目。孩子们也精打细算,通常是叁四个人凑钱,平均下来每人也就二叁十块。他们管这叫“学习投资基金”,比买零食、充游戏值当多了。
电话两端的温度
更让人意外的是,这种通话慢慢超出了学习辅导的范畴。有个泊头的女生告诉我,她和沧州的笔友每周通一次电话,聊各自学校的趣事,聊成长中的烦恼。“虽然没见过面,但听到她的声音,就觉得特别亲切。”
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,孩子们其实挺孤独的。隔着电话线,他们反而能敞开心扉。有个男生说得挺逗:“跟我妈说心事,她动不动就上纲上线。跟电话那头的哥们儿聊,他光‘嗯嗯’地听着,我就把烦恼都说出来了。”
沧州中学生百元通话3小时的现象,最近还在延伸。听说有孩子开始用这个时间练习英语口语,还有几个爱好写作的同学,在电话里开起了“小说接龙”。
不过家长们态度各不相同。有的觉得孩子乱花钱,有的担心影响视力。但更多家长发现,孩子参加完这种通话后,作业完成得更好了,人也开朗了不少。慢慢地,也就默许了。
我想起自己上中学那会儿,没有智能手机,也没有这么多学习软件。晚上做作业遇到难题,就是抓起家里的座机给同学打电话。有时候一聊就是半个多小时,我妈还在旁边唠叨电话费太贵。可现在回想起来,那些通着电话写作业的夜晚,竟然成了最温暖的记忆。
或许,泊头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,不单单是个消费行为。它更像是孩子们在数字时代里,用自己的方式找回最本真的交流。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,他们愿意花一百块钱,换叁个小时的专注交流,这事儿本身,就挺值得琢磨的。
前两天又听说,有孩子开始组织“周末学习局”,约好时间一起打电话写作业。看来这股风气还要持续一阵子。不过孩子们也学精了,开始比较哪家店的手机租金更便宜,通话质量更好。你说,这是不是也挺锻炼人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