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鸡小粉灯一条街,宝鸡小粉灯街区风貌
巷子里的那抹温柔光晕
要说宝鸡哪儿最有烟火气,我总觉得不是那些高楼林立的商业区,而是藏在老城区里的那条“小粉灯一条街”。第一次听朋友提起时,我还以为是新开的霓虹灯景观道,直到某个傍晚偶然拐进那条巷子,才明白这名字起得多么贴切。
巷子不宽,两边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,一楼都被改成了小店。每到傍晚五点半左右,家家户户就会亮起那种粉色的节能灯。不是刺眼的艳粉,而是带着橘调的暖粉,照在斑驳的墙面上,像是给整条街罩了层柔光滤镜。卖擀面皮的大娘就在灯下拌着辣子,旁边修鞋的老伯借着灯光穿针引线,刚下班的人停在凉皮摊前:“多放豆芽,不要蒜。”这样的宝鸡小粉灯街区风貌,比任何旅游宣传片都来得真实。
我最爱去王叔的报刊亭。说是报刊亭,其实半个亭子都摆满了旧书。王叔总坐在粉色灯光里看书,老花镜滑到鼻尖。“今天来得正好,”他头也不抬,“刚到一本讲宝鸡青铜器历史的,给你留着呢。”我接过书,发现封面还细心包了书皮。这条街上的生意人就是这样,买卖做着做着就成了老街坊。
再往里走,能闻到老马家羊肉泡馍的香气。他家门口总是排着小队,食客们就站在粉灯光影里边等边掰馍。老马常扯着嗓子喊:“细掰!得掰黄豆大小!”有次我偷懒掰得大了,他真给我退回碗来重掰。可你要是掰得好,他会多给两片羊肉,这大概就是手艺人的倔强和温柔。
不知你发现没有,这条街的店铺很少换招牌。对面理发店还是二十年前的霓虹灯字号,转角杂货店用的仍是手写价签。在电商发达的时代,这些坚守传统经营方式的小店,组成了独特的宝鸡小粉灯一条街风景。街口卖糖炒栗子的大姐说得实在:“我们都习惯这粉灯了,亮堂又不刺眼,就像咱这老街,看着旧,住着舒服。”
前两天路过,看见几个年轻人举着手机在拍视频。起初以为是网红来打卡,走近才听见他们在介绍:“这就是我长大的地方……”语气里满是骄傲。忽然觉得,这条街最动人的不是灯光本身,而是灯光下日复一日的生活。那抹粉色见证着擀面皮摊前孩子的成长,见证着报刊亭里书页的翻动,见证着每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。
夜色渐深,巷子里的粉灯一盏接一盏亮着,连成一条温暖的光带。或许在很多人眼里,这只是条普通的老街,但对我而言,宝鸡小粉灯街区风貌里藏着这座城市的魂——那种不慌不忙、脚踏实地过日子的劲儿。这灯光不惊艳,却最能抚慰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