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梁火车站200一次快餐,相近的标题为吕梁站快餐服务200元
站前广场的偶遇
那天下午路过吕梁火车站,肚子饿得咕咕叫,正琢磨着去哪儿解决一顿。广场边上挺热闹,各种小餐馆和摊子一个挨着一个。我正张望着呢,旁边一位等客的摩的师傅随口搭了句话:“找吃的?往前头走,那家快。”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,是家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小店。
走近了才注意到,店门口挂了个不大的牌子,上面简单写着提供快餐。我心里还嘀咕呢,这火车站附近,价格怕是便宜不了。推门进去,老板娘挺热情,直接报了价:“快餐,二十。”我愣了一下,以为自己听错了。这年头的火车站,这个价格可真不多见。她又笑着补了一句:“一直这价,管饱。”
这话听着就让人心里踏实。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,忍不住琢磨起来。你说现在这物价,尤其在火车站这种人流密集的地方,随便吃碗面都得二叁十往上。这家店能一直保持着这个价位,确实有点不寻常。周围坐着几个看起来像是常客的司机和附近做工的人,他们和老板有说有笑的,一看就是熟客了。
等餐的工夫,我又想起刚才在广场上看到的那个牌子——“吕梁火车站200一次快餐”。说实话,乍一看这个表述,还真容易让人想歪了。但转念一想,会不会是另一种可能?比如,是不是指那种可以快速出餐、保证效率的简餐服务呢?毕竟在火车站这种地方,时间对很多人来说就是金钱。
正想着呢,老板娘端上来一个餐盘。好家伙,分量真不小!一荤两素,米饭还给得特别实在。尝了一口,味道说不上多精致,但就是那种家常的味道,咸淡适中,热乎乎的。特别是那个炒土豆丝,火候恰到好处,脆生生的。
边吃边观察,我发现来这里吃饭的人,大多行色匆匆。有拖着行李箱刚下火车的旅客,有在附近上班的工友,还有像刚才那位摩的师傅一样的灵活就业者。他们进来点餐、吃饭、付款,整个过程干脆利落,很少有人在店里长时间逗留。这种效率,倒真是契合了“快餐”这个词的本意。
这时候,隔壁桌一位大哥和老板的对话飘了过来。大哥说:“你们这吕梁站快餐服务200元,在咱们这儿都出名了。”老板笑着摇摇头:“不是200元,是20块一份!也不知道怎么传的,越传越离谱。”我在旁边听着,差点笑出声。原来如此,这价格在传播过程中,硬是被加了个零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个误传反而让这个小店有了点名气。虽然传错了价格,但“实惠”、“管饱”这些核心信息倒是准确无误地传递出去了。这让我想起以前在别的地方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——一个信息在口耳相传中,总会发生些有趣的变化。
吃完饭结账,果然是二十块。我忍不住问老板娘:“这价格,你们不亏吗?”她一边找零一边说:“薄利多销呗。来的都是老主顾,大家赚钱都不容易。”这话说得实在,听着让人心里暖洋洋的。
走出小店,回头又看了眼那个不起眼的招牌。我想,在如今这个什么都讲究快节奏的时代,能坚持做这种实惠快餐的地方确实不多了。它不仅解决了过往旅客的吃饭问题,更重要的是,给了那些在城市里打拼的人们一个能吃得起、吃得饱的选择。
夜幕渐渐降临,吕梁火车站的灯都亮了起来。广场上人来人往,那家小店依然亮着温暖的灯光。或许明天,又会有新的旅客在这里发现这个实惠的选择,也会经历和我一样的心理变化——从怀疑到确认,再到最后的那份小小的感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