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瓯品茶上课,茶艺研修课堂体验
清晨的阳光透过木格窗棂,在茶席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建瓯品茶上课的学员们陆续走进教室,空气中飘着若有若无的茶香。我找了靠窗的位置坐下,看着老师不紧不慢地摆弄着茶具,心里有些好奇今天会尝到什么样的好茶。
老师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,说话带着闽北口音:“咱们今天先泡水仙。建瓯的水仙茶啊,就像山里的小姑娘,看着朴素,但骨子里透着灵气。”他边说边温杯烫盏,动作行云流水。我注意到他注水时手腕轻轻转动,让热水顺着盖碗内壁滑下去,而不是直接砸在茶叶上。“这样茶叶才不会烫着,”他抬头笑了笑,“好茶也要温柔对待。”
轮到我们自己动手时,真是手忙脚乱。旁边的阿姨第一次拿盖碗,差点被热气熏到手。老师走过来示范:“拇指和中指捏住碗沿,食指轻压盖钮。对对,就这样...”我学着他的样子冲泡,可水不是太满就是太少。原来看似简单的动作,里面藏着这么多门道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第二泡时,茶汤渐渐展现出应有的韵味。老师说这是“还魂汤”,专门用来唤醒沉睡的茶叶。我小口啜饮,刚开始觉得微苦,但很快喉间泛起甘甜。这种感觉很奇妙,就像生活,总要经历些苦涩才能品出真正的甜。
茶艺研修课堂体验最打动我的,是那种专注当下的氛围。没有手机铃声,没人催促,大家都沉浸在泡茶的节奏里。注水、出汤、分杯,每个步骤都让人心静下来。老师说,喝茶最忌讳心急,好茶要慢慢等,就像交朋友,需要时间才能品出真味。
下午我们学习了如何辨别不同火功的茶叶。轻火茶清香扑鼻,像春天的山风;足火茶则带着炭焙的醇厚,更像历经世事的智者。我原本以为喝茶就是解渴,现在才发现,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风土人情,每一道茶汤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。
课程快结束时,老师给我们泡了珍藏的老丛水仙。这泡茶汤色橙黄明亮,入口顺滑,带着特有的丛味。有人说像青苔,有人说像木质香,而我却想起了老家后山的石板路,雨后总是散发着类似的气息。原来味觉也有记忆,能带我们回到某个熟悉的瞬间。
收拾茶具时,窗外已是夕阳西斜。看着杯底剩余的茶香,忽然理解了为什么古人说“茶如隐士,酒如豪侠”。这半日的茶艺研修课堂体验,不仅教会我们怎么泡茶,更让人学会在快节奏的生活里,给自己留一方安静的天地。或许这就是建瓯品茶上课最珍贵的收获——在茶香袅袅中,找到与自己相处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