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宾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相近价位的情感寄托
那天在宜宾老城区的小面馆,我听见隔壁桌两个中年男人边喝啤酒边聊天。穿工装的那个压着嗓子说:“现在叁百块能干啥?请人吃顿饭都不够。”另一个穿条纹衫的接口:“但在宜宾附近,还真能找到叁百块钱的爱情,信不信由你。”
我搅动着碗里的红油抄手,筷子不自觉地慢了下来。这话听着刺耳,却让人忍不住琢磨。叁百块,不就是商场里一件打折衬衫的价钱,或者年轻人聚会时均摊的饭钱吗?怎么就和爱情扯上关系了?
街角转瞬即逝的温暖
后来我在南岸街边见过这样的场景。晚上九点多,路灯把梧桐树叶照得发亮,卖花的姑娘篮子里还剩最后几束玫瑰。“十五块一束”,她的声音被夜风吹得有些飘忽。刚下班的年轻情侣停下来,男孩掏出手机扫了码,把花递到女孩手里时,两人笑得特别实在。他们牵着手往公交站走,女孩说前面摊位的烤红薯特别香。
这种时候你就会想,所谓的情感寄托,未必需要多么隆重的形式。可能就是夜里还亮着灯的小店,十块钱能买到的热乎吃食,和有人愿意陪你走那一段回家的路。
江边那些大排档,经常能看到些有意思的画面。有对老夫妻每周五都来,就点一份烤鱼两瓶啤酒。老太太总是小心地挑出鱼刺,把鱼肉夹到老伴碗里。老板说他们这样来了五年,从没变过。那条烤鱼七十八,加上啤酒刚好一百出头。可你看他们边吃边聊的样子,倒像是享受什么山珍海味。
这让我想起小时候住的大院,邻居王奶奶总在黄昏时坐在门前择菜。她说过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:“感情啊,就像这菜里的盐,放太少没味,放太多又苦。关键是恰到好处。”
现在琢磨这话,觉得特别在理。宜宾附近这些普通人的生活里,那份恰到好处的陪伴,确实不需要太高的标价。可能是菜市场一起挑挑拣拣,也可能是周末去公园晒一下午太阳。这些瞬间积累起来,就成了扎扎实实过日子。
当然也有人会说,这年头叁百块能干什么?确实,不够住星级酒店,不够买名牌包包,甚至连顿像样的西餐都可能勉强。但如果你仔细观察,会发现这座城市的角落里,仍然有人在用这样的预算经营着属于自己的温暖。就像我常去的那家复印店,老板娘总给加夜班的工人多盛半碗饭;就像步行街那头,总有个大叔推着自行车卖栀子花,五块钱两朵,别在衣襟上香一整天。
说到底,每个人对情感的定价都不太一样。有人需要钻石来证明真心,也有人觉得深夜留的那盏灯更珍贵。在宜宾的市井生活里,那种简单却持久的情感寄托,依然以最朴素的方式存在着。它可能就在下一个街角,那家亮着暖黄色灯光的小店里,等着每一个需要慰藉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