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拉山口海选场子,阿拉山口海选活动场地
说起阿拉山口,很多人可能先想到的是大风口和边境贸易。但最近这两年,"阿拉山口海选场子"可是成了当地人聊天时常蹦出来的词儿。这不,我上周正好路过那儿,就顺道去转了转。
车子刚开进那片区域,远远就看见一排排彩钢板搭建的简易棚子。走近了才发现,这些棚子外头看着简单,里头却别有洞天。场地中央用红毯铺了个临时舞台,四周散落着几十把折迭椅,几个工作人员正忙着调试音响设备。空气中飘着若有若无的装修气味,混着戈壁滩特有的干燥尘土味。
这里的海选有点特别
和电视上那些光鲜亮丽的选秀不同,阿拉山口这个海选场子带着股粗粝的真实感。台下坐着的基本都是本地人,有抱着孩子的妇女,有刚卸完货的卡车司机,还有拄着拐杖的老人。台上一个小伙子正扯着嗓子唱民歌,调子起高了,破音时台下哄堂大笑,但笑声里全是善意的鼓励。
负责灯光的老张告诉我,这个阿拉山口海选活动场地最初就是个露天货场。"后来大家觉得闲着也是闲着,不如搞点乐子。谁想唱歌就上台唱两嗓子,爱跳舞的也能来段即兴表演。"他说着指了指舞台后方,"看见那排彩旗没?都是沿线商户自发挂上去的。"
正聊着,台上来了个意想不到的参赛者——个皮肤黝黑的边防战士。他有些腼腆地握着话筒,说想给战友们唱首《小白杨》。前奏响起时,场子突然安静下来,只有远处货车的鸣笛声隐约相和。
这个阿拉山口海选场子最让我惊讶的,是它完全自发的组织方式。没有专业评委,观众掌声就是打分标准;没有严格赛制,随时可以即兴加入。舞台旁边总是放着几箱矿泉水,谁渴了随手就拿,最后按空瓶数量础础制结账。
傍晚时分,夕阳把整个场地染成金黄色。音响里传出熟悉的冬不拉旋律,不同民族的人们开始围着舞台跳起麦西来甫。有个维吾尔族大爷拍着我肩膀说:"小伙子,别光站着看啊,来,一起跳!"
离开时已是繁星满天。回头望去,那片阿拉山口海选活动场地依然灯火通明,在广袤的戈壁滩上像颗温暖的明珠。或许正是这种粗糙中见真情的氛围,让这个边境小镇的夜晚变得格外生动。这里从不缺少故事,只是缺少发现故事的眼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