津约附近学生100一次,津约学生百元一次相约
最近在朋友圈和本地群里,总能看到“津约附近学生100一次”这样的消息刷屏。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,我心里直犯嘀咕:这到底是个什么局?
正巧上周有个老同学来天津出差,嚷嚷着要体验年轻人玩的新鲜玩意儿。我翻着聊天记录,看到那个“津约学生百元一次相约”的帖子还热乎着,就顺手报了名。
到了现场才发现,原来这是个大学生组织的城市漫步活动。组织者小赵是美院的大叁学生,他扬了扬手里的帆布包:“咱今天不走寻常路,带你们看看海河边的老厂房怎么变身艺术区。”
老厂房的新故事
站在棉叁创意园区里,小赵指着锈迹斑斑的蒸汽管道说:“你们猜这以前是干啥的?天津第一棉纺厂的老锅炉房!”他这么一说,我们才注意到那些粗管子被改成了路灯杆,还挺有意思。
同来的李姐突然拍大腿:“我说怎么眼熟呢!我姥姥当年就在这厂里当女工。”她拉着小赵问东问西,非要找当年的织布车间在哪儿。小赵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对比,还真给找到了现在变成书店的那个位置。
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比导游词生动多了。旁边几个年轻人也在议论:“这津约附近学生100一次挺值啊,比景区导游讲得有意思。”
转到海河沿岸时,正好夕阳西下。小赵让我们注意看河对岸的老建筑:“你们发现没?意大利风情区的阳台栏杆,和五大道的不太一样。”经他提醒,大家才注意到这些细节差异,纷纷举起手机拍照。
意想不到的收获
最让我意外的是在解放北路。小赵不说我们都不知道,那些欧式建筑的外墙上藏着好多石刻的商号招牌。“这是当年的票号,相当于现在的银行。”他指着某个斑驳的石刻说,“这家‘义源永’钱庄,专门做船上水手的生意。”
有个戴眼镜的男生突然接话:“我太爷爷那辈儿就在码头上干活,说不定还在这家换过钱呢!”这话引得大家都笑起来,气氛顿时热络多了。
走到金融博物馆门口时,小赵变戏法似的掏出几张旧纸币:“这都是我从旧货市场淘的,正好能对应刚才看到的那些老银行。”传看这些带着历史痕迹的纸钞,比光看建筑有意思多了。
活动结束前,我们在北安桥头歇脚。小赵说起组织这个“津约学生百元一次相约”的初衷:“就是想让大家换个角度看这座城市。很多本地人天天路过这些地方,却不知道背后的故事。”
回程路上,同行的几个阿姨还在兴奋地讨论:“下次要带孙子来听听,比历史课生动。”“就是,这津约附近学生100一次比逛街强多了。”
我翻着手机里拍的照片,突然觉得这座待了十年的城市变得新鲜起来。那些习以为常的街景,原来藏着这么多有趣的往事。可能这就是年轻人办活动的优势吧,总能发现被我们忽略的城市密码。
路过世纪钟时,我又看到另一队学生在集合。举着小旗的姑娘正说着:“咱们今天要走的是解放北路金融线……”看来这样的津约学生百元一次相约活动,正在成为认识这座城市的新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