额尔古纳品茶加惫工作室,额尔古纳茶道体验坊
沿着额尔古纳河驱车向北,路旁的白桦林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。偶然瞥见一块原木招牌,上面刻着“额尔古纳品茶加惫工作室”,旁边隔着个小院,另有一间“额尔古纳茶道体验坊”。这两处地方,像河岸边的两枚叶子,轻轻飘进了我的行程。
推开工作室的木门,风铃叮当作响。店主是位穿亚麻衬衫的年轻人,正用镊子仔细分拣茶叶。“随便坐,”他抬头笑了笑,“我们这儿没什么规矩。”他身后满墙的茶罐贴着 handwritten 标签:采自大兴安岭东麓的野生白茶,陈化三年的熟普洱,还有当地牧民做的黄苓茶。
他泡茶的手法很随意,不像茶艺表演那样刻板。热水冲进玻璃壶,茶叶像苏醒的蝴蝶缓缓舒展。“很多人觉得好茶一定要贵,”他递过茶杯,“其实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片叶子才最重要。”茶汤入口,有种雨后森林的清新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隔壁的体验坊又是另一番天地。阳光透过宣纸灯笼变得柔和,几位游客正跟着老师学习点茶。穿藏青色布衣的老师轻声指导:“手腕放松,就像河边垂柳那样自然。”空气中弥漫着抹茶的清香,混合着老木头的味道。
坐在我旁边的李女士是第叁次来了。“每次心烦的时候就来这儿坐坐,”她转动着手里的茶碗,“什么都不想,就看茶叶在水里跳舞。”她说现在能分辨出不同水温冲泡的差别,也认识了几个常来的茶友。
负责茶道教学的姑娘告诉我,他们不追求复杂的仪式。“重要的是让每个人找到和茶相处的方式。有人喜欢精致的茶具,有人就爱捧着大碗喝,都挺好。”
黄昏时分,我回到工作室。店主正在给新到的茶叶写品饮笔记:“这款茶有野山楂的香气,回甘像山泉水...”他说这些笔记都会分享给加了联系方式的茶友。“有时候半夜还有茶友发消息,问某款茶该怎么泡。这种随时的交流,比正经八百的授课有意思多了。”
离开时,我带了一小罐野生白茶。店主往包里放了张 handwritten 卡片,上面是冲泡建议。他说这是额尔古纳品茶加v工作室的习惯,每份茶叶都会配上这样的“私人叮嘱”。
车子启动时,回头看见两处屋檐下都亮起了暖黄的灯。这个寻常的傍晚,因为一杯茶而变得不太一样。或许好的茶空间就是这样——它不教你什么大道理,只是安静地在那里,等着你在某个疲惫的时刻,推门而入,喝杯热茶,然后带着暖意继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