荔浦100元小胡同,荔浦百元小巷游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2:08:22 来源:原创内容

荔浦100元小胡同,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点儿接地气的亲切感。你说现在一百块钱能干嘛?看两场电影?吃一顿快餐?但在这儿,还真能让你慢悠悠晃荡大半天。

巷口那碗五块钱的桂花凉粉

刚拐进巷子就被甜香味勾住了。树荫底下摆着叁轮车,满头银发的奶奶正舀着晶莹的凉粉。“来碗尝尝?”她笑出深深的眼纹。接过一次性碗杯,桂花蜜顺着透明凉粉滑落,入口清凉瞬间化解了午后的燥热。掏出五元纸币,奶奶还往碗里多加勺花生碎。站着和奶奶闲聊,她说在这巷口摆了二十年摊,看着娃娃们长大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吃。

往深处走,青石板被磨得发亮,墙头探出不知名的花枝。裁缝铺里传来老式缝纫机的哒哒声,修表师傅戴着单眼放大镜摆弄零件,这些在城市里快绝迹的老行当,在这儿活得从容自在。偶尔遇见摇着蒲扇的大爷,会热情指路:“前头阿婆的芋头糕正好出锅哩!”

在文创小摊前停下脚步。年轻姑娘正在画手绘明信片,把巷口的猫、瓦当的纹路都收进画里。花十五块钱挑了张夹进笔记本,这可比景区千篇一律的纪念品有意思多了。她指指斜对面:“我阿公开的竹编店才传统呢。”顺着望过去,店里悬挂的灯笼在微风里轻轻转动。

藏在民居里的惊喜

拐角处不起眼的门脸飘出油茶香。撩开布帘,五六张桌子坐满了街坊。穿围裙的老板娘招呼我拼桌,解释说这是她家客厅改的。“早上卖完就收摊的。”她边捶打生姜边说。十块钱一套的油茶配着米花、脆果,初尝微苦,回甘却绵长。同桌的老伯教我搭配吃的诀窍:“头道苦,二道涩,叁道四道好油茶——”这话他说了半辈子。

隔壁传来咿呀的桂剧唱段,社区活动中心里老人们正吹拉弹唱。透过木格窗,看见他们围坐成圈,有个穿汗衫的大爷唱得格外投入,手指还在膝盖上打着拍子。不需要华丽舞台,这份自得其乐的劲儿特别感染人。

手工作坊里,师傅教我用槟榔芋做酥糖。蒸熟的芋泥和麦芽糖反复揉压,空气中弥漫着甜香。他说他家从太爷爷那代就在荔浦做这个,以前用油纸包,现在换了密封袋。“味道没变就行。”刚做好的酥糖还带着余温,入口即化。临走买了叁袋才四十元,准备带回去给同事尝尝。

太阳西斜时,坐在榕树下的石凳上数今天的开销。凉粉五元、明信片十五、油茶十元、酥糖四十,加上零零散散买的糍粑、酸野,居然还剩着二十块钱。摸着圆滚滚的肚子,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“富足”。

华灯初上时分,巷子渐渐安静下来。居民们搬出小桌在门口吃晚饭,孩子们追逐打闹。要离开时又路过巷口,奶奶正在收摊。她认出我来,往我手里塞了最后半碗凉粉:“明天见啊。”我捧着碗愣了愣,然后笑着点头。虽然明天就要回到城市,但这条让一百块变得沉甸甸的小巷,和这份不期而遇的温情,大概会记住很久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