梧州约茶上课,梧州品茶学习交流
梧州的清晨总是带着江风的湿润,推开茶馆木门时,满室茶香瞬间把人裹住。几位茶友早已坐在老位置,玻璃壶里正浮沉着蒙顶黄芽。
“水温87度刚好。”穿亚麻衫的李老师边注水边说,“上次说的六堡茶槟榔香,其实要陈化叁年以上才明显。”他是我在茶艺班认识的导师,后来每周二的茶聚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约定。
在茶香里找到同路人
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梧州约茶上课时,我连盖碗都拿不稳。邻座的陈姐顺手帮我扶正茶则:“拇指抵住这里,手腕放松。”她经营茶室二十年,总能在茶汤将凉未凉时替你续上。这些看似随意的茶聚,反而比正式课堂更让人成长——李老师会突然让你尝出同一款茶第叁泡的细微变化,陈姐则教会我如何从茶渣判断焙火程度。
这种梧州品茶学习交流最妙的是,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。上次来了位云南茶农,带来今年春制的普洱毛茶。我们围坐在长茶桌旁,看他演示少数民族的烤茶手法。陶罐在火上转动时,他随口说:“茶叶在罐子里跳舞的声音,比什么温度计都准。”
其实在梧州,这样的茶聚几乎每天都在各个角落发生。有时在老街的骑楼下,有时在江边的露天茶座。新来的年轻人总带着好奇,而老茶客们永远有说不完的茶故事。上个月我们尝到一款1985年的六堡茶,汤色如红酒,那位收藏它的退休教师笑着说:“这茶比我儿子还大两岁呢。”
如今我的茶柜渐渐满当,但最珍贵的还是那个紫砂壶——去年冬至茶聚时,李老师把它递给我:“养壶如养心,急不得。”壶身已泛起温润光泽,每次泡茶都能想起那些在茶香中收获的时光。或许这就是梧州约茶上课最动人的地方,我们不仅在学茶,更在茶汤里品味着生活的温度。
窗外又飘起细雨,茶台前的交谈声渐渐低下来。陈姐正在教新来的姑娘闻香,那专注的神情让我想起第一次辨认岩茶火功的自己。李老师往我的杯里添了道茶:“下周带你们尝尝刚到的凤凰单丛。”茶汤在杯中轻轻晃动,映着每个人眼里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