纳河那里有站小巷的,纳河旁的小巷站点
纳河旁的小巷站点
你说巧不巧,那天我本来是要去河对岸办事的。导航显示最近的车站在施工,绕来绕去,竟在一条老巷子口看见块褪色的站牌——正是那纳河那里有站小巷的。这站名起得可真够实在的,直接把位置特征都说全了。我心想,反正时间还早,不如就在这儿等等看。
巷口拢共就一条长木椅,被磨得油光发亮。旁边杂货店的老板娘正不紧不慢地往外摆晾衣架,塑料盆碰在水泥地上,发出闷闷的响声。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河水气息,混着谁家窗口飘出的炒菜香。这种慢慢悠悠的节奏,和几百米外主干道上的车水马龙,简直是两个世界。
和我一同等车的是位头发花白的大爷,手里拎着个鸟笼子,笼布掀开一角,里头画眉叫得正欢。他看我盯着站牌发愣,便搭话说:“这站啊,有些年头喽。早先河上没这么多桥,两岸的人都得靠这趟车来往。”他指了指巷子深处,“从前那儿是个小渡口,现在早填平啦,就剩这么个站,还叫这名儿。”
听他这么一说,我忽然觉得眼前这个纳河旁的小巷站点,一下子就有了故事。它不像新建的地铁站,亮堂是亮堂,却总让人觉得冷冰冰的。这里的每处磨损,似乎都记录着一段时光。
正聊着,车来了。是那种老式的公交车,开起来咣当咣当地响。上车时我特意多看了一眼——驾驶座旁边的线路图已经发黄,但纳河那里有站小巷的这一站,墨迹却格外深,像是被无数人手指点过、确认过。司机是个中年人,不像城里那些司机总催着“快上快下”,反而等大爷把鸟笼在脚边放稳妥了,才缓缓关上车门。
车子沿着河岸开,透过斑驳的车窗,能看见对岸高楼的玻璃幕墙闪着刺眼的光。可我们这一侧,却依旧是老旧的居民楼,阳台上晾晒的衣服在风里轻轻摆动。这种鲜明的对比,让人有种奇妙的时空交错感。
我在想,城市发展这么快,为什么这个纳河旁的小巷站点还能保留下来呢?也许正因为它在巷子里,不那么起眼,反而躲过了几次道路改造。又或者,对住在附近的老人来说,这不仅是车站,更是他们几十年生活的一部分。
那天我提前两站下了车,莫名其妙地就想沿着河多走一段。河风吹在脸上,带着水汽的凉意。回头望去,那辆老公交车正慢悠悠地转过街角,消失在楼群后面。而对于那个小巷站点的记忆,却清晰地留了下来——不只是个地名,更像是个活着的见证,安静地守在河畔,看着日升月落,人来人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