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图什品茶教室工作坊,阿图什茶艺课堂学习班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9:14:58 来源:原创内容

走进阿图什品茶教室工作坊,最先感受到的不是扑鼻的茶香,而是满屋子的烟火气。几位维吾尔族大姐正围着铁壶低声说笑,红泥小炉上的水咕嘟咕嘟冒着白气,这景象倒像是走进了某户人家的厨房。茶艺师艾尼瓦尔见我站在门口张望,笑着招手:“来尝尝我们这儿的玫瑰花茶,刚摘的。”他拎起铜壶往玻璃杯里注水,粉红的花瓣在杯中舒展旋转,像极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傍晚的云霞。

在这儿学泡茶,最先学的不是手法,而是辨认各式各样的茶具。艾尼瓦尔指着条案上形状各异的器皿:“这是阿依旺茶碗,腰身要比普通茶碗宽,为的是让茶香聚拢;那是恰依陶壶,上面的裂纹不是破损,是匠人特意烧制的冰裂纹。”他拿起一把壶身带着细密网眼的铜壶,“这个叫苏丹壶,煮茶时要在壶里放几颗和田玉石子,据说能让水变软。”店里最老的物件是个有了包浆的木茶盘,边缘被无数双手摩挲得温润如玉,上面还留着多年前茶刀刻画的葡萄藤花纹。

茶香里的时光印记

第二次去阿图什茶艺课堂学习班,正赶上他们在处理新到的茶叶。没想到在西北边城,还能见到如此讲究的制茶工序。艾尼瓦尔把一筐墨绿的茶叶倒进竹匾,手法轻柔得像在给婴儿翻身。“这是昆仑雪茶,长在海拔叁千米的悬崖上,每年只能采一次。”他捏起几片茶叶在掌心搓揉,茶叶渐渐卷曲成螺状,“要这样轻轻揉捻,太用力会伤着茶筋。”

墙角的沙漏缓缓流淌着细沙,这是他们计量泡茶时间的土办法。有个叫阿孜古丽的姑娘总是坐在窗边练习,她泡的茶总带着特别的甜味。后来才发现,她会在注水时悄悄哼唱木卡姆的调子,手腕随着韵律轻轻摆动。这种融入歌舞韵律的冲泡方式,渐渐成了工作坊的特色。茶汤入喉时,仿佛能听见十二木卡姆的旋律在舌尖跳跃。

最让人难忘的是个飘着细雪的午后。一位九十岁的柯尔克孜族老人来店里,从怀里掏出块用绸布包着的茶饼。那是他年轻时用牦牛奶和茯茶压制的,藏在橡木桶里整整六十年。茶刀撬开的瞬间,陈香弥漫了整个空间,那味道复杂得像在讲述一个人的一生。老人说,这茶里存着他结婚那年的阳光。

如今每次路过工作坊,总能看见不同年纪的学员围坐在一起。年轻人学着用传统茶具冲泡,年长者则在一旁讲述每样茶具背后的故事。有次看见个六七岁的小男孩,正踮着脚给爷爷奉茶,那双小手稳稳托着茶碗,眼神专注得像在完成什么庄严的仪式。茶香袅袅中,仿佛能看见文化的根须在悄悄生长。

窗外的白杨树黄了又绿,工作坊里的茶客换了一拨又一拨。但那条铺着艾德莱斯绸的茶席始终都在,上面摆着的桑葚干、巴旦木和无花果干,依然保持着待客的姿势。有时候想,或许这就是阿图什品茶教室工作坊最迷人的地方——它不急着让你学会多少茶道技艺,而是给你一个停下来品味的理由。当温热的茶汤滑过喉咙,时光也仿佛变得柔软起来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