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间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,河间夜间小巷位置
晚上九点多,我站在河间老城区的十字路口,旁边便利店老板娘正收拾着门口的塑料凳。我凑上前问了句:“大姐,咱这附近晚上还有站着等活的小巷子吗?”她甩了甩手上的水珠:“早两年建设路那边倒是挺多,现在嘛...得往西关那边寻摸寻摸了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十年前初来河间时的情景。那时候下了长途汽车,随便钻进条巷子都能看见蹲在墙根等夜活的汉子。他们每人脚边放着工具包,有人抽着烟,有人刷手机,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。现在这种景象确实少多了。
夜色里的变化
骑着共享单车在西关转悠,发现好多巷子都装上了明晃晃的路灯。以前那些昏暗的角落现在亮得像白天,倒是安全了,可也少了点从前的烟火气。拐进一条叫马神庙街的老巷,总算看见叁五个蹲在便利店门口聊天的人。有个老师傅说,现在大家都用手机接单了,谁还傻站着等活啊。他掏出手机给我看,屏幕上不停跳着附近装修公司的派单信息。
这话让我愣了下。确实啊,连我买早点都学会扫码支付了,更别说找活干的方式。不过还是有人习惯在老地方蹲着,说是能接到附近老街坊的急活。修个水管、通个厕所之类的,手机上一时半会找不到人,来巷子里准能逮着老师傅。
沿着巷子慢慢走,发现墙根停着几辆电动车。车座上搭着沾了油漆的工作服,后座绑着工具箱。这应该就是现代版的“站巷子”吧?人不用一直守着,留个车当招牌,附近居民看见这车就知道这儿有干活的人。
在巷子口买了瓶水,和小卖部老板闲聊。他说这些老师傅现在也学精了,白天在手机接大单,晚上来巷子等零活。一个月下来,倒是比从前光站着等多挣不少。这倒是个新鲜思路,线上线下两不耽误。
快走到巷尾时,看见个有意思的场景:两个老师傅正教年轻小伙怎么在平台上接单。年长的边说边比划:“你把照片拍亮点,价格写清楚点,别学他们搞什么面议。”年轻人边听边点头,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他认真的脸上。
夜色渐深,巷子里的人渐渐散了。有个收工的老师傅推着电动车往外走,车把上挂着的安全帽一晃一晃的。我忽然觉得,虽说河间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成了个需要打听的事,但这种找活计的方式,就像野草似的,换个样子又长出来了。
往回走的路上,看见社区公告栏贴着二维码,说是本区便民服务群。扫了下,跳出来个五百人的大群,里面正热闹地讨论着河间夜间小巷位置。翻着聊天记录,有人问谁家会修智能门锁,马上就有叁四个师傅报价。这大概就是新时代的“站巷子”吧?
顺着建设路往宾馆走,经过几个新建的小区。门口保安说,现在物业都把靠谱师傅的联系方式存在前台,业主有需要直接找物业就行。这又是一种新变化,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,大家都省心。
回到宾馆推开窗,正好能望见西关那边的灯火。虽然看不清具体人影,但知道那些巷子里依然有人在守着自己的营生。只不过从前是用嗓子吆喝,现在是用手机接单;从前是蹲在暗处,现在是亮堂处等着。这么想着,倒觉得这夜晚亲切了许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