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化在陌生城市怎么找姑娘,陌生城市如何结识朋友
刚来这座陌生城市时,我常常站在天桥上看着车流发呆。霓虹灯很亮,但每张面孔都透着疏离。那时候最发愁的就是周末——通讯录翻到底,也找不到能约出来喝杯奶茶的人。
记得有次在便利店买关东煮,听见旁边两个男生聊篮球赛。我攥着热乎乎的纸杯犹豫半天,到底没敢接话。现在想想挺可惜的,其实说句“你们也喜欢勇士队啊”就能打开话匣子。
从结识邻居开始破冰
后来我学聪明了。每次快递小哥送件时,会特意在门口多聊两句。渐渐知道了隔壁住着位教钢琴的老师,对门是在互联网公司做设计的小夫妻。有次楼道灯泡坏了,我趁机在业主群里问了句,居然有叁位邻居同时发来维修视频。
真正熟起来是那次停电。我借着烛光敲开邻居的门借充电宝,结果被拉着吃了顿烛光晚餐。现在周末我们经常组团去菜市场,还会互相代收快递。所以说啊,在陌生城市找朋友这事儿,有时候就差主动跨出第一步。
咖啡店也是个好地方。我固定去小区门口那家书屋咖啡,连续去了两周后,店员开始记得我爱喝浅烘豆子。有回笔记本没电了,旁边戴眼镜的姑娘直接把充电宝推过来。后来才发现她是我隔壁写字楼的设计师,现在成了能约午饭的饭搭子。
让兴趣成为社交敲门砖
上个月我做了个实验——把微信签名改成“求组队玩密室逃脱”。没想到真有两个同事来私聊,连财务部平时不苟言笑的姐姐都透露她是密室高手。那个周末我们玩完剧本杀,顺道去吃了火锅,辣锅里捞出的毛肚好像特别香。
现在很多础笔笔能找姑娘参加同城活动。我参加过徒步群,大家背着登山包互相分矿泉水;也加入过烘焙小组,虽然烤糊的饼干像煤块,但笑着笑着就记住了彼此的名字。最重要的是,基于共同爱好建立的联系,往往比刻意的搭讪更自然。
其实城市再大,也无非是由无数个小圈子组成的。羽毛球馆里挥汗如雨的大叔,图书馆总坐在窗边的马尾姑娘,甚至每天在公园遛柯基的大爷,都可能成为你在这个城市的锚点。关键是要让自己被看见,就像夜航的船总要亮起桅灯。
前两天新来的实习生问我,怎么才能像你这样到处都有熟人。我递给她一盒洗好的草莓说:先把公司这层楼的人认全试试?她端着草莓犹豫时,我看见策划部的人已经主动朝她招手了。你看,有时候人与人的距离,比我们想象中更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