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庆小巷子招揽客人现象在哪些地方有,安庆小街巷招客现象何处可见
今天在茶馆喝茶,听见邻桌两位老安庆人正聊得起劲。"你说现在那些小巷子里拉客的,怎么比以前少多了?"穿灰衬衫的大爷抿了口茶,"早些年从人民路拐进去,走两步就能碰上。"
这话倒是勾起我的兴趣。我在这座江城生活了四十多年,确实能感觉到这种变化。要说安庆小巷子招揽客人现象在哪些地方有,现在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几个特定区域。比如沿江中路后面的巷子网络,从防洪墙缺口钻进去,七弯八绕的弄堂里还能见到些踪影。这些巷子窄得两人并肩都勉强,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头探出晾衣竿,挂着各色衣物随风摇摆。
转角的记忆
记得叁年前深秋,我陪外地朋友寻找正宗的炒米糖。在蔡山路岔出去的无名巷口,有个系着围裙的大姐站在自家门前:"进来尝尝?我家糯米圆子还是老法子做的。"她说话时双手在围裙上搓着,身后的厨房飘出蒸糕的甜香。这种招呼客人的方式,带着市井的亲切,让人不忍拒绝。后来我们真的在她家吃了晚饭,那味道至今难忘。
现在这种场景越来越少了。倒不是完全消失,只是变得更隐蔽。你得往深处走,在那些手机地图显示不清晰的老巷迷宫里,还能遇见坐在竹椅上摇蒲扇的老人,用方言轻声问过路人:"可要吃饭?"他们不会过分热情,更像是随口一提,成不成全看缘分。
龙山路背后的巷子又是另一番景象。那里靠近学校,下午放学时分,几家做了几十年学生生意的小吃店会摆出木质招牌。卖赤豆糊的奶奶认得常来的孩子,总要多给半勺:"正在长身体,多吃点。"这种招揽透着长辈的慈爱,和商业区那些生硬的吆喝完全不同。
这些巷子里的经营者似乎掌握着某种默契。他们知道在什么地方、什么时间出现最合适,既不会打扰到真正需要安静的居民,又能在合适的时候为需要的人提供方便。这种微妙的平衡,是在这座城市生活多年才能体会的。
前两天路过德宽路,发现原来熟悉的几个巷口都安了监控摄像头。巷子深处的老房子外墙上,用红漆画着待拆的圆圈。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在巷子口立了新的指示牌,一切都变得规整起来。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,只是站在巷口发了会呆,想起小时候跟着奶奶在这些巷子里买麦芽糖的情景。那时卖糖人的老汉会敲着铁片,声音在巷子里回荡很久。
可能再过几年,想见到这些巷子里的生活场景真要费些功夫了。它们像老照片般正在慢慢褪色,但那些温暖的记忆,却始终留在经历过的人心里。每当我走在这些尚存的巷弄中,听到那声熟悉的"可要进来坐坐",都会觉得这座古城的心跳,依然在这些纵横交错的脉络里沉稳地延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