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狮500块钱叁个小时,石狮五百元叁小时体验
石狮市区往海边方向开,路边开始出现各种石材厂的招牌。空气里飘着细小的石粉,叮叮当当的切割声此起彼伏。朋友把车停在了一家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厂房前,指了指里面:“就这儿,石狮500块钱叁个小时,带你看看真东西。”
厂房里比我想象的要凉爽。巨大的风扇搅动着空气,几个老师傅正对着一块即将成型的大型石狮子进行最后的打磨。负责人林师傅迎上来,黝黑的脸上带着笑:“很多人觉得叁个小时能干嘛?其实啊,就是让你们看明白,一座石狮子从粗坯到精神起来,最关键的那些步骤。”
石头里“请”出神韵
林师傅把我带到一尊半人高的青石坯料前。“你看现在,它就是个石头疙瘩,有狮子的形状,但没狮子的魂儿。”他拿起一把小凿子,示意我靠近看,“最关键的就是雕眼睛这几下。力道深一分,眼神太凶;浅一分,又显得没精神。得顺着石头的纹理走,像是把它本来就有的神韵从石头里‘请’出来。”
他一边说,手腕一边极其稳定地转动、轻敲。石屑一点点落下,我能清晰地看到,原本毫无生气的石坯,眼窝处渐渐有了轮廓,甚至开始透出一种威严的感觉。这个过程很慢,非常慢,慢到我几乎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。这完全不是机械化生产,更像是一种对话,人和石头之间的交流。
“现在机器啥都能做,但这个东西,机器做不了。”林师傅停下手,退后两步端详着自己的作品,“机器雕出来的眼睛,一模一样,但都是‘死’的。我们手工雕的,每头狮子的眼神都不一样,有的看着远方,有的守着脚下,这里面有我们当下的精气神儿。”他这番话让我愣了一会儿。原来这石狮五百元叁小时体验,看的不是热闹,是这门手艺里藏着的那点“活气”。
厂房另一头,几个年轻人正围着一位老师傅学习传统的“打荒”,也就是用大锤和粗凿子打出狮子大致的轮廓。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,砸在石粉上。老师傅不怎么说话,只是偶尔上手调整一下他们握锤的姿势。这种手艺的传承,似乎就在这一招一式的模仿和重复里,静静地流淌着。
叁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。当我再次看向那尊被“点睛”的石狮子时,感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。它仿佛真的活了过来,静静地蹲踞在那里,守护着这片它由之而生的土地。
离开的时候,夕阳给整个石材厂镀上了一层金色。我问林师傅,现在还有人愿意静下心学这个吗?他擦了擦手,笑了笑:“有,总归是有的。就像你,不也花了石狮500块钱叁个小时,专门来看这个嘛。有人来看,有人觉得这东西有价值,这门手艺就断不了。”回程的路上,我看着窗外掠过的那些崭新的、气势恢宏的石狮子,心里却一直浮现着厂房里那头刚刚被赋予“生命”的青石狮子。它的沉静,它的神采,以及匠人手下那精准而充满敬畏的每一次敲击,或许才是这座城市更深层、更坚实的底色。